从极古极新到亦中亦西 | 杨刚新集及水墨艺术分享会后记

美体   2024-08-14 13:54   山东  

8月10日,艺术家杨刚个展《莫不中音》在墨非墨画廊举办。8月11日下午14:30,学者杨肖、刘涛做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围绕着《杨刚体育绘画作品集》与《心远集:杨刚谈艺录》两部著作,对杨刚的创作轨迹和艺术成就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作为杨刚的女婿,刘涛表示,杨刚去世后,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老人生前创作的很多体育和舞蹈题材的作品,由此引发了策划专题展览的打算。“莫不中音”这个名字,取自《庄子》中“庖丁解牛”一篇,“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是一种哲人的精神状态,也是杨刚的创作状态与生命状态。

刘涛: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者。

《心远集》是杨刚的谈艺录,涵盖了生平自述、艺术感悟、展览序言、酬答评论、采访记录等多个方面。《杨刚体育绘画作品集》则是基于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生·生——杨刚艺术展”的记录和延伸。刘涛认为:“体育题材没有程式,需要自己去抽象和提炼意象,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杨刚在这个题材上的创作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几十年描物绘形的速写功底,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持之以恒的书法练习,尤其是草书的用笔和线条。以水墨笔法处理运动题材,达到如此审美高度,杨刚应当算是第一人。”

刘涛将杨刚的艺术生涯总结为六个阶段:从1946年到1963年是艺术启蒙阶段,也是速写功底的养成时期;1963年考入央美附中,开始了科班学习之路;1973年到1978年,回到锡林浩特工作,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不断尝试广泛的艺术门类,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美展;1979年到1981年的研究生阶段,打破了素描作为西画基础的观念,深入到各个艺术门类中;1981年到1996年,从工笔转向水墨大写意,过程非常艰苦,个人的精神也经受了很大的震荡和冲击;1996年到2019年,他的水墨大写意日趋成熟,最重要的作品都是这个阶段完成的,与此同时,也重启了油画创作,开始进行油画中国风的实践。

“我研究杨刚先生,一方面是因为亲情,另一方面是被杨刚作品所传达出的艺术感和情感所震撼,因而才有了持久的研究动力。杨刚的艺术创作,主要分三个门类:一个是速写,主题范围极为广泛,线条感极强,极传神,探索性极强;一个是水墨写意,也是他最有标识性、外界评价最高的门类;第三就是油画中国风,他的油画展出得相对少,这次展览选了一张,大家可以初步感受一下。”

杨刚的女儿杨肖认为,杨刚的教育背景、学养积累、视觉经验、兴趣爱好,共同造就了他的题材探索和表达。杨刚在创作生涯的中晚期,致力于探索如何将各个阶段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媒介融为自己的独特创造。他所钟情的题材包括音乐、舞蹈和体育,这三个主题看似各自独立,但究其共性,都是强调动态,这恰恰是强调静态的中国传统绘画很难触及和表现的领域,同样也体现了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手头技法的融合和探索。

杨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系博士。

“父亲给自己定的阶段性目标非常明确,在创作过程中,他也会随时反思:在现有掌握的观念和手头技法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20世纪90年代,他强调“极古极新”,这个‘极’字,是极端的‘极’,就是想打破传统文化资源的局限性,重新开放明清之前直至远古的艺术经验,重新激活中国的水墨艺术。他的日常创作分为油画季和水墨季,冬天画油画,夏天画水墨,将速写和书法相结合,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他选择的题材,非常匹配他在艺术上的追求。他在理论方面的视野,也综合了中西方的交流。他的积累、持续和延续,是一个浑然的境界,是持续性的反思和自我超越,也是非市场行为的有感而发。”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谈到,艺术研讨会通常都跟展览挂钩,因为艺术精神的传播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印刷品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通过在展览现场观看原作,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精神。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脑中有直觉,心中有气象,再经过笔墨或油彩进行转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说清楚自己的创作,更难于有系统的诠释和体系的建设。艺术作品跟文本不一样,它的传播需要展览,需要学术研讨,甚至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传承,艺术家精神的延续和不朽,需要比文学更连绵的工作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杨刚是幸运的,杨肖和刘涛这五年来不间断的大量工作,用专业的能力和精神,将他的艺术整理和延续下去,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一个艺术家而言,东西之间的对话和探索,会带来很大的增益。一代人在东西对话中的探索和艺术的结合,在杨刚身上显现得特别清晰。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径,知道要往哪儿去,才能做出相应的努力和实践。他恰恰就是在自己的每一个创作阶段,都做出了很清晰的线性探索实践,几个艺术系列的布局,都是非常清晰的,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他的能力和状态。”

臧杰同时谈到了艺术景观化,他表示:“艺术市场不断地促使景观化的形成,而这种景观化又面临着艺术家自我超越的问题,特别依赖艺术家本人的自觉。很多人的探索性实践,往往会出现画了几张就不画的情况,未能有效地形成景观化。而杨刚很多工作都是具有连续性的,有着一定的景观意识,是扛得住诠释的,这也是杨肖和刘涛工作的意义所在。他们对父亲艺术精神的致敬,通过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进行归纳和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杨刚夫人董正贺认为:“杨刚从‘极古极新’走到‘亦中亦西’,他的创作思维是非常明确的。在电子时代,艺术依然不能脱离人的感受,机械是冰冷的,但绘画展现的东西是有温度的。运动题材的精神是生生不息,人的肉眼所提炼出的动感,跟摄影、摄像的暂停画面完全不一样。杨刚的这种艺术直觉,又是从书法中提炼出来的,应该说,勤奋和灵感缺一不可。”

杨刚夫人董正贺:故宫博物院书法家。

如何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崭新的生命力?如何将西方资源转变为本土创作的灵感?艺术精神的传承又需要怎样的努力?杨刚曾言:“人世有代谢,我只尽我这一代应尽的责任,后面的事由后来者做。”本次展览与分享会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杨刚艺术创作的丰富面相,也必将为今后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随感而应,见物而心;生生不息,来日可期。

延伸阅读:

新展预告 | 《莫不中音》杨刚艺术展将于8月10日开展

随感而应,见物而心 | 8.11 杨刚新集及水墨艺术分享会


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诗书,艺术,创意,生活。(中心店: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 0532-82863900;塔楼1901: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F4塔楼 0532-66772799;青岛文学馆:青岛市南区湖北路5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