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能够体现我们文化深厚可不仅仅是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还有极富中国特色的冷兵器,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什么镋棍槊棒,鞭锏锤抓,还有什么拐子和流星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器了,但其实这十八种武器仅仅是中国传统冷兵器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很常见,但是并不知道具体名字的武器,就比如说腰刀。
腰刀,一般来说是刀长为三尺,并且佩戴在腰间的一种单面长刃的短兵器。而腰刀中最出名的就是保安腰刀了,保安腰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折花刀"更是保安腰刀中的上上品。当然我们普通人还是少见到真正的精品保安腰刀的,我们常见的是古装电视剧的皇宫侍卫身上佩戴的腰刀。
古代的士兵和侍卫的腰间都会佩戴着一把刀,以便有突发状况可以随时将刀抽出来保护自己或身旁的皇室成员,而为了方便的快速抽取出腰刀,通常佩戴的方式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后。
不过在清朝时期,许多侍卫都会将腰刀反过来佩戴,这是为什么呢?
一:反戴原因
最令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因为清朝骑兵的作战需要。
清兵是关外少数民族,自小马背上长大,精于骑射。腰刀反戴利于骑马,因此他们凡是上马作战,就一定会佩戴上弓箭。
有弓有箭,自然就少不了放箭的箭囊了,而清兵的习惯是将箭囊放在自己身体左侧的,但是腰刀也是在左边佩戴的。很明显,如果清兵佩戴腰刀还是刀柄在后的话,取箭就困难了,所以就把腰刀的佩戴方向调换了。
当反戴腰刀坐在马鞍上,刀兵大致在自己的腰后部,右腿旁挂的应该是箭壶,左手持弓不变,接下来不论是射箭进攻还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完全不需要多余动作。
那么为什么不是改变箭囊的位置,反而是改变腰刀的摆放方向呢?
这就又关系到清朝入主中原后生活习俗的汉化了。满清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武力取得了江山,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可以在马背上得天下,但是不能在马背上守天下,元朝的教训还在那儿摆着呢。可在没有入主中原之前,女真人都生活在草原上,人数也比较少,用武力治理效果就挺不错的,因此满清贵族其实蛮习惯用武力来治理的。
但是在中原疆域极大,人数又众多的情况下,武力治国的方法就不适用了,于是清朝的皇帝就想到了借助汉人原先的统治方法,汉化也从此开始了。也正因如此,虽然满清在很多事情上都延续了自己少数民族的传统,但是汉族的习性他们也学了不少。
佩戴腰刀其实本来是一种汉族习惯,满清的骑马传统是只佩戴弓箭和一把短匕首,腰刀什么的是没有的。但是汉人戴啊,清朝的官兵试了试,发现腰刀也挺好用的,就也开始佩戴腰刀了。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腰刀也是刀柄在前的,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是在马上作战的话,右手从身前拔出腰刀,很容易就会伤着战马的头部,并且因为和箭囊挂在一起,非常不利于士兵迅速弯弓搭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他们发现只要反戴腰刀,那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解决了。况且在骑马过程中,刀鞘在前,腰刀就会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因此实际上在马上拔刀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方便。于是为了骑兵作战方便,腰刀就改成了刀柄在后,刀鞘在前的佩戴方法。
二:"太平腰刀"的由来
另一种说法的认同度也很高,那就是这种咋都不方便的佩戴方式,其实就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友好的态度,是一种礼仪形式。毕竟如果刀柄在前的话,确实会容易让人觉得刀随时都有可能拔出来,令人感觉不是那么的友好,反戴腰刀就看起来就好多了。也正因如此,这种佩戴方法还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太平腰刀。
但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站不住脚,宫中侍卫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而这种佩戴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拔刀非常不方便,保护皇上的时候不是很容易就会出现疏漏吗?
毕竟清朝民间可是一直有"反清复明 "的声音,皇帝并不见得有多安全,比起这种比较虚无缥缈的礼仪,不是明显皇帝的安全更重要吗?因此为了礼仪反戴腰刀这个说法,在笔者看来不是很可信。
还有种说法说,这样是为了防止侍卫的突然刺杀。正如前文所说,皇帝也是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危险的,反戴腰刀的话,如果要侍卫想要拔刀刺杀皇帝,那他的动作幅度就会很大,也会更容易察觉,也算是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遇害的危险吧。虽然一般来说,想害皇上的人应该不会选择直接拔刀刺向皇上这种成功率极低,自己也会暴露的做法。
最后一种说法就比较少见,说这样做,是出于皇帝想警醒自己的目的,提醒皇帝要记住征战的不易,警戒自己要居安思危,不要懈怠。这种说听起来倒是很有可能,毕竟主要就是反佩腰刀的骑兵来为大清守卫江山,而皇帝为了提醒自己,要求宫里的侍卫也这么做也不是没可能。
当时社会比较稳定,而且非常繁荣,满人的统治也已经被巩固,所以才会将这种佩刀方式展现到腰刀上。这和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就是说这种腰刀的佩戴之法,该是清朝独有的特色。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军 明朝火器 西方长矛 枪和矛 盾牌文化 刺刀 方天画戟 马镫 中国骑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战车 铁尺 军刀 八面汉剑 日本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