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五大铠甲,谁最符合你的审美?

百科   2024-10-24 08:02   江苏  

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上战场打仗,少不了一身铠甲。
战甲是古代战场的基本防御武器,由于盔甲保护,才能使士兵不被轻易杀死,各古代文明都在历史的演化当中出现了自己的常用战甲,并且不断进化改进,出现了属于自身的兵甲类型。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五种世界历史上著名铠甲。

1.哥特式铠甲,中世纪最著名的骑兵铠甲之一。遮盖全身的哥特式铠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关节部位和肩甲里面不再使用钢片,使得四肢的活动空间更大。出于保险的目的,甚至还会使用护腋甲来保护腋部。

与以往的全身板甲中所用的整体式胸甲不同,哥特式铠甲的胸甲部分一般是由三块拼接而成的,中间一块较为细窄,起到连接的作用。这种结构让胸甲也有了一定的可动性,使得穿戴者的动作更加灵活。不过也有很多哥特式铠甲采用两片式的结构,取消了中间的连接甲片。与曾经广泛流行的米兰式铠甲相比重量较轻,活动也比较自由。这样整件盔甲的重量就由全身承担,并且穿着也舒适。

2,米兰盔甲,作为欧洲铠甲的代表作,线条圆润、造型也很漂亮。米兰盔甲的左手被人称为“盾之手”,发挥着防御的作用。因此,要想制作出更完美的盔甲的话,就需要考虑各个部位的实用性。例如,穿上了盔甲后就不再需要盾牌,所以有必在关键的左胸部位增加厚度,起到盾牌的作用等等。

欧洲铠甲巅峰代表作应高是米兰盔甲和哥特盔甲,出现于14世纪,在当时所有的铠甲中,大致来分的话就是这两种最为流行。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铠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像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3,印度锁子甲,战场上用作护身之用的铁练衣,制作起来耗时耗力,每个小铁圈都必须在接合处捶平并使之重叠,然后钻洞,再扣上柳钉以避免脱落。一件印度锁子甲有大小铁圈约17000多个,重约18公斤。穿上打起仗来,比较笨拙,而且在作战时,链锤、弓箭、尖剑和矛钩等但凡尖锐的利器都可以对付铁链衣。

西元2~17世纪之间虽然铁片甲胄盛行,但身体的某些部分仍需铁练衣来保护,甚至较落后地区如东欧、中东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区,由于制作技术落后和气候炎热的关系,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纪火药兵器逐渐普及之前,仍视铁练衣为重要作战装备。

4,胴丸,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纽、主体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缝板所组成的,胴丸刚出现的时候,作为下级武士的装备,由竹、皮质而制,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等到了镰仓时代,部分上级武士也穿上了轻装胴丸。不过,他们要比下级武士的胴丸更为精致,而且一般还有坐骑。直到南北朝时代,胴丸由轻武装晋升为重武装,被大部分上级将领所追求。

在平安时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穿着胴丸的武士的形象:头戴无前立的星兜或者乌帽子,身着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笼手,光腿无裤套胫巾,赤足。所有这种形象的,都是骑马武士的郎从,也就是后来的足轻阶级。南北朝时代,胴丸终于上升为重武装,并且在上级武士中逐渐流行开来。因为新时代的战斗模式,已经从旧的以骑射为主体,变成在复杂的地形中大规模集团接近战为主体。因此,胴丸变成了骑乘和步战两用的重要夹式。

5,唐十三铠,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

唐十三铠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另外在日本,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这一时代,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陆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军    明朝火器    西方长矛    枪和矛    盾牌文化   刺刀     方天画戟    马镫    中国骑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战车     铁尺   军刀   八面汉剑    日本军刀

冷兵器情报局
探索中华中华上下五千年冷兵器、世界冷兵器之谜;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锻造工艺、军品、武术格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