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称武荣,置县于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年),名“东安县”。之后朝代更迭,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南安县,唐嗣圣初(684年)置武荣州,故南安又别称武荣。南安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起来看泉州南安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4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发现更多中国传统村落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南安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这有着古朴典雅的蔡氏古厝群,闻名遐迩。一整片恢弘的古建筑群,蕴藏着最传统、最纯粹、最典型的闽南家风文化。明末清初,蔡氏族人在当地搭草寮而居,自称“将就寮”,闽南语音同“漳州寮”。如今这里有序地分布着22幢闽南典型“皇宫起”红砖古厝,共近400个房间。这座“闽南传统建筑大观园”,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1867年始建,1911年竣工,前后经历近半个世纪。蔡氏古民居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按“琵琶穴”风水格局进行建造。古厝群整体形如琵琶,一头大一头小,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置身这片磅礴大气的古厝群,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细节之处精美绝伦,值得一游。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建于宋元时期的观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双溪河如同流动绿带穿山而过,一幢幢红色的百年古厝散落在半山腰上,美不胜收。观山古村20多幢形态风格各异的百年古厝,盛大恢宏。随处可见闽南传统红砖厝,又带着各种不同的建筑特色风情。可谓是移步有厝、厝厝不同。村内醒目的红色双层番仔楼值得一看。这座由清中宪大夫、印尼商界领袖李功藏回乡所建的两层洋楼,占地800平方米,工期历时10年,一条石桥连接了两座建筑,56个西式拱形门廊,搭配闽南特色的红砖,格外别致。石印厝也别具特色,因屋后形如大印的石头而得名,是闽南少见的仿造前苏联风格的建筑。这座古厝为印尼华侨李成象为解决族人拥挤的住房所建。另外还有功藏厝(又称池塘湖大厝)、中新厝、石碣厝、顶新厝、雨伞厝等等,各式各样的闽南古大厝,让人这个古朴村落里的风光格外赏心悦目。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奎霞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古老的村落,如今依旧保存着近一公里长的清末古街。沿街皆为清末民初特色民房店铺。村里坐落上百栋民国时期的红砖楼,中西合璧三层番仔楼,还有不计其数皇宫起闽南红砖古大厝,建筑布满名人墨客题词。青山为靠,碧海拂风,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形成独特的“奎霞风光”。奎霞古街见证了奎霞建筑群富有地方特色及异域风情建筑的形成。奎霞古街的建筑大多沿街两侧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曲折有致。奎霞古街东西走向,长1公里许,宽2~3米,贯穿村子,东至浦头,西起水关巷,中段为店仔口,两侧店铺林立,长街古韵悠悠。村落里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等5座,民国建筑有蔚萱楼、春晖楼等5座,另外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较为典型的有柳姑楼等3座建筑,都值得寻访。泉州市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良山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整个村落形成于隋唐五代,元代已初具雏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坂埔古厝、清代摩崖石刻“素月孤舟”等景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拔拔灯和传统特色民俗趖火佛等民俗活动。目前村落仍保留有清乾隆时期的整体格局,村落建筑以坂埔自然村的古民居建筑群为典型代表,其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坂埔保留有13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具有传统闽南特色的古厝,呈“L”型排列。其中“顶点金”、棋盘厝、若莲居等保存完好、较为突出。这里还是明末清初名臣洪承畴的故乡,现建有洪承畴纪念园,有洪承畴石雕像、顺治皇帝御制碑、洪承畴纪念馆、碑廊等。村落内的云从古室,是一座千年名刹,经过历代修缮,既是寺院,也是书院,集儒、释、道多元宗教于一体,具有典型的闽南多元文化缩影,同时也是英都洪氏文化的发祥地。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发现更多中国传统村落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