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10大中国传统村落,南国风光古韵秀丽

旅行   2024-11-30 19:41   浙江  
广西,南宁。
简称“邕”,古称邕州,别称绿城。这里有1700年历史,是悠久的边陲古城之地。
一起来看南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10大古村落,你去过几处?

1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扬美位于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三面环江风景优美、民风民俗淳朴,完好地保存清代石板街和明青古宅等古建筑群。

走进这里,明清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镇古巷、祠堂庙宇、文物塔、烽火台、举人屋、进士第等,无不精美绝伦,古香古色。

自建镇至民国年间,扬美一直是周边重要的商埠,人称“小南宁”。这里曾是一条繁华的街道,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荣耀。

这里虽早已归于宁静,但古朴中却蕴含着生机,陈旧中正孕育着希望,行走在这条清明古街上,古风尤其浓郁。

2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新村木村坡
木村坡拥有古树、古庙、古屋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13年列入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木村的古建筑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整体上都是青砖青瓦,依然可见门墩、柱础上装饰,门旁舂米用的古石臼、古门墩,古闸门和布满枪眼的炮楼。

木村之所以称作木村,正是因为村里的树木特别多,还没进村就能看到在木村头有一片古树群,绿意盎然,也是个清肺的好地方。这里有300年以上的大叶榕、小叶榕等等。

3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
三江坡俗称宋村,处于左江、右江和邕江的汇合处。三江坡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前临左江,后崎右江,乃两江中央脊尽处也。其北有小峰三,石圆亘如骈覆钟,山至是始露石形。其东有村曰宋村,聚落颇盛,而无市肆……”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曾到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并将其记录在游记中。

三江坡地处邕江源头,依水而建,拥有秀丽的沿江风光。三江坡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三江汇流景观壮阔,拥有得天独厚的沿江风光。三江口还曾出现了罕见的“鸳鸯江”景观,江水左右颜色分明,一边是黄色,一边是绿色,十分壮观。

三江坡有各种明清古建筑约150间,三江坡的古宅,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南方人谦恭的个性揉入青砖灰瓦当中,将她的生命依附在沉厚的八桂大地上。

4 南宁市横县平朗乡笔山村

笔山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以笔山花屋闻名,位于横县平朗乡,拥有1757年清乾隆年间始建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

这里古民居群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大大小小72间房屋,布局比较紧凑,左右走廊四通八达,互相通联,每处回廊都与一个主屋相接。

笔山花屋是目前横县境内现存完整、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古代居民群,特别是那一个个生动活泼、别具匠心的艺术雕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5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那马坡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那马坡,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始建于明朝中期, 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有莫、卢、英姓氏居住于此。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刘姓人家因战乱从南宁附近迁来。崇祯时期,梁、邓、李、苏、胡等姓氏相继从今南宁市郊石埠迁徙而来,便组成了今天的自然村落。
村落里至今保留着56座清至民国时期的珍贵建筑。其中,清代建筑11间,其余为民国时期建筑,属硬山式屋顶形式,建筑类型为砖木混合,承重墙体用青砖修饰,上盖绿瓦、屋檐上有飞檐翘角造型装饰,金字型山墙,集中连片、朴实厚重。大多数院落由大门、天井、正北向堂屋构成。
村庄有清代水井1口、古碑1座、古树名木4棵。位于聚议堂旁边的高山榕、扁桃树共体共生合欢树树龄已达190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局动荡中,为保护村庄安全,村民用泥墙围村,同时在村四角筑起四个高大的炮楼,每座炮楼有四层,高12米左右 。当地人曾伏击和歼灭来犯日寇。如今那马坡村口老房子墙上遗留的射击口和村口闸门,以及聚议堂外墙上清晰可辨的枪眼见证当年战争的激烈。

6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代左右江汇合邕江后的第一个沿江古村落,在邕江水路运输中有重要的地位。据介绍,村落原有一小片田,与其他村有争议,常向官府告状,“那”壮语为“田”之意,“告”即告状之意,故取名“那告”。
那告坡全村姓覃,那告坡覃氏自始祖覃祥安起,至今已传承26代人约700年历史。自第5代世祖覃晓真生下覃赵信、覃赵智、覃赵庆3兄弟后,始人丁兴旺,家族繁茂,这就是现在的古民居群头房、二房、三房(三个巷门)的来历。

那告村现存的古民居年代最早超过300年(清康熙、雍正年间),形成拥有数十座院落、百余间房屋规模的古宅群,其中现存39栋保存较好的灰瓦青砖墙、硬山顶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建筑群中保留众多精美的各式木刻如门簪、房檐、厅堂镂雕、雀替、神台和“武魁”“贡元”“粉署舒翘”“仁徵耄颐”4块牌匾,村口门楼有嘉庆十五年的“西教村齐心禁约碑记”石刻等古物件,这些文物无声无言,却见证了那告坡人修身齐家、重文尊师的优良传统。
那告坡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土改时期,田汉、艾青和陆地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此地工作、居住过。2015年,那告坡被电影《好一朵茉莉花》选为摄影场景地,这个古老村落的美景走出“深闺”,引起四方游客的关注。

7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个充满壮乡大写意的岭南古老水乡,这里有鳞次栉比的壮族古民居群,有神秘莫测的悬崖石刻,历史用浓重的笔墨在这里书写了人文情怀和自然奇观。行走其中,如同在百年岁月中穿梭。
那蒙坡壮族古民居群,建于明末清初,已有百年历史。地处丘陵,依山而建,布局井然,风格迥异,多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纵横相通。
滕氏古宅,在古民居群中是最大、最老、最具特色的一座,有3栋大院落,各式厅堂、寝室等房间30多间,牌匾、窗花、宅门、飞檐、瓦当,古朴细致。
村落里有著名的雷婆岭摩崖石刻,与古民居群仅一山之隔。也尤其值得一看。石刻的字体五花八门,各有趣韵。据考证,这些石刻最早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刻工精细、表现手法独特、字体多样在国内罕见。一抚一触,都能感到历史的沉重与辉煌。

8 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
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最早的历史追溯至北宋时期,清乾隆年间曾称古民寨,解放后改为现名。又称鼓鸣寨,因用硬物敲打庄后狮子山的“狮子头”能发出“咚咚咚”的响声,像敲鼓的声音而得名。这里是广西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壮民族夯土建筑古村落。
据记载,它是由宋代在此定居的士卒部落发展而成。村子由于地形的限制,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得外人觉得这里生活着“古代人民”,而“古民”也成为村子的独特标签。
在这里,夯土泥墙,窑制青瓦,四合院落,是古民庄民居的一大特色。村落内保存有清朝及民国年间建造民居120座,其中格局完好民宅64座、清代学堂1座,距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被誉为广西尚存规模最大、整体保存较为完好的夯土民居建筑群。
远远望去,半山上的壮家土屋层层叠叠,土黄色的泥瓦房略有斑驳,有着一种震撼的历史沧桑之美。
走进村落,幽深的巷弄、粗糙的石板路、斑驳的石头墙……这里的夯土建筑群满是历史的记忆,带着时光的光影。

9 南宁市宾阳县中华镇上施村下施村
南宁市宾阳县中华镇上施村下施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施村始祖施源海、施源济、施源澄三兄弟,自明代正统年间,从山东青州迁徙广西宾州,落户定居于此。近600年来,后人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的施村为“宾阳第一大村”,施村也是广西施氏的发祥地。
施村文化积淀深厚,绵长多彩,古迹胜景众多,如分布在下施村明清时代的“茶辣古镇”古宅建筑群,明代的施氏家庙、石墙大院古宅,清代的明镜书房、香客如云的三仙庙,古色古香,古风古韵。流传甚广的“施村古”(民间传说故事),雅俗生动,全县闻名。

村落自古以来地灵人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时代施村科举就有举人7人,贡生13人。明末今下施村施乔枬一门“父子四登科”,传为佳话。民国期间,出了宾阳县第一个留学生施正甫,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民主革命先驱。

10 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古辣社区蔡村
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古辣社区蔡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蔡村背靠陈村,左挽虞村,右牵李寨,三面护佑兼得环水相依。陈虞李蔡村古称古辣四厢,是宾阳平原中的粮仓,自古是宾阳、永淳两县交界之处和通商门户,历来繁华富庶。蔡村则占据古辣四厢中间的犀牛望月之地,充满灵气,自古书香缭绕,世代传承,永不止息。如今村落还打造了“稻花香里”传统历史文化大型旅游景区。
蔡氏书香古宅群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蔡家始祖从山东青州府搬迁至广西宾阳古辣。先祖来自孔子故里,从明朝中叶开始,蔡氏家族便成立蔡氏书院,长期供奉孔子,以儒家思想教育后代,成为闻名遐迩的书香世家。如今的古宅群内随处可见集儒家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为一体的楹联佳句,是蔡氏书香之家的直接体现。蔡氏书院由圣人拜堂、大讲堂、小讲堂、受戒处等处所构成,是蔡家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
现存古宅群分为“老屋”和“新屋”两部分共三处,占地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大小房屋189间,具有系统完善的防御系统和排给水系统。“老屋”为清代举人蔡凌霄于清咸丰九年(1895年)劫后重修,包括经元第和大夫第。“经元第”为蔡家最古老的府第,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占地约3000平方米,为三进式结构。“大夫第”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四进式格局。
“新屋”部分建于清末民初,主要部分“蔡府新第”建于清末宣统年间,占地约3000平方米,亦为三进式结构,三厅排列整齐有序,讲究严整的对称艺术,体现出屋宇的庄严与威势。“小金洋楼”为民国初年蔡钦孔(字小金)建造,故以其字命名。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方正结构,又大量运用圆拱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西洋古典建筑风格。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发现更多中国古村古镇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古村记
文旅自驾精选指南,打卡最美古村古镇。这里有最齐全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指南以及各类农文旅消费精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