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
这里不只是繁华都市,更有深厚人文底蕴。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誉为“千年商都” ;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 。
一起来看广州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13个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发现更多中国传统村落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1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大岭古村,原名菩山村,番禺建村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大岭古村“半月古村玉带绕,白石麻街通水乡。”古村依山傍水,景致优美沉静,富含古韵,村落沿玉带河呈现半月形的形状。
玉带河全长约九百米,是大岭古村的文化传承见证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同时还有古塔立于村西南角,此外,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等历史痕迹与建筑亦在村中随处可见。
“千年古村”大岭村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大岭村志》记载,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有一名陈姓先祖与一名许姓先祖来此建村,称“菩山村”,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5年)建大岭圩,从此菩山村得名为“大岭”,迄今已有902年。
古村落的凝德堂值得一看。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又名显宗祠,精致的古典建筑经历风雨的吹琢、见证过时光的流逝,仍巍然不动。
2 荔湾区冲口街道聚龙村
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道聚龙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始建于清光绪五年,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村落按井字型平面布局,建有七条街巷,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是广州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初古村落。
邝氏族人建村方式很特别,专家称之为“原始房地产开发模式”,是目前广东发现最早的房地产开发,开辟了广东省房地产的先河。邝氏兄弟先请人规划测绘,建设规划出来后,筹建的邝氏三兄弟占用七幢,余下的便向邝氏族中定价出售“楼花”,由族中富贾认购。之后耗费了整整10年时间的建设,直到光绪十五年,20座格局基本一致的青砖大屋,整齐地出现在大冲涌北岸。
聚龙村占地五千二百多平方米,坐落着成片整齐划一、外观设计一致的青砖大屋。这些古老的屋宇,其建筑特色颇有些像西关大屋。据传,因为建造房屋时岩底冒出朱红色的水,被风水先生称之为“龙出血”,因而该村得名“聚龙”。
古村外有一条青绿色的河涌,河涌上有保留完好的重要历史文物“毓灵桥”是交通要道,北接省佛大道,南通南海平洲。清朝河两岸已是较繁华的商业地带,那些中举的士子衣锦还乡,乘船要通过毓灵桥下,因此毓灵桥有“龙门”之称。
3 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珠江水系支流黄埔涌北端的琶洲岛上, 是旧时珠江入海口, 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黄埔村三面环水,北依琶洲塔,南临珠江主水道,是天然的良港。清朝时期,黄埔古港曾停泊过五千余艘外国商船,既见证了大航海时代中国与美国首次通航交流历史,又见证了“万国来朝,夷舟蚁泊”的盛况。
黄埔村南有护村河,东西南北曾各设四座门楼,现存的“凤浦”门楼便是主要的入村通道。村内街巷由大片的麻石板铺成,宗祠与民居遍布其间,形成了传统的“里-坊-街-巷”格局。
黄埔村传统民居呈现出“小天井大进深”的风格。一般为“三间两廊一天井”结构,传统建筑十分精美,祠堂采用镬耳山墙,博古脊的平脊身中间以灰塑图案为主,脊两端以砖砌成几何图案,具广府建筑的风格。
胡氏宗祠是黄埔村传统建筑的代表。胡氏宗祠建于清代,建筑坐南朝北,三进两廊,灰绿筒瓦,墙壁、屋檐上随处可见精美的石雕、木雕,风格富丽堂皇。特别值得一看的是,祠堂山墙上嵌有一条花岗岩引水渠,能将四方来水引入天井,汇合后经暗渠流入祠堂前的池塘,寓意“四水归源”。
4 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村里分布着许多充满文艺气息和怀旧的元素。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明初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乡格局,享有“北有周庄,南有瀛洲”之誉。
村落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人文建筑,有建于明代的泗海公祠、建于明代的粤梅简公祠等,都值得一看。
小洲人民礼堂也特别值得一看,别有文艺气息,这个地方既是小洲村的知名景点之一,也是来这里游玩必去打卡的地方之一。
5 番禺区沙湾镇沙湾北村
沙湾北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第2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
原为一古海湾,先人在此筑堤围垦,因始建于古海湾的半月型沙滩之畔,故名沙湾。宋代沙湾以北已成陆地,以南陆续围海造田,面积不断扩大。沙湾何族始祖何德明于宋熙宗十五年 从广州迁居沙湾,后又在宋绍定六年择沙湾定居,沙湾村开始形成。
沙湾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基本坐向是从东北至西南呈线形分布。街巷格局以东西走向为主,以安宁街与车陂街为东西主线,形成多条与之平行的东西走向的街巷,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和文化形态。
“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街巷均用青麻石铺成,巷有门,街有闸,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建筑风貌具有传统的岭南广府风格,类型齐全,既有留耕堂、三稔厅为代表的祠堂建筑,又有以安宁街、车陂街为代表的街巷建筑,还有李忠简祠、清水井等明清建筑及设施。
6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村子基本就是黄氏一族聚居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村子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完好的主要是祠堂、书室、书院和门楼。“塱头桥”指的就是这的青云桥。
村建筑布局比较规整,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村建筑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其中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为最。单体建筑以巷道相隔, 现存古巷20多条。
发现更多中国传统村落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7 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
莲塘村位于萝岗区西北面,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莲塘村历史悠久,建村距今已有700多年,村前弓形排列着五个池塘, 池塘间以坝相隔, 形状神似莲藕, 因此称作莲塘村。
位于圆帽山脚下,依山而筑,是典型广府传统村落格局,至今仍保存着建于宋代的街巷和建于清代、民国年间的传统建筑。街巷呈“梳式”布局,建筑排列整齐紧凑,“三间两廊、冷巷纵联”的关系鲜明。人文古迹陈氏祠堂、鸿佑家塾、季昌书室等都值得一看。
8 增城市正果镇新围村
新围村位于正果镇东北部,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依山傍水,紧临增江第一湾,临江风光好且滨江线长,村中还拥有务本堂、香火祠堂、仙姑祠、旧粮仓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广府民居特色的历史建筑群。
务本堂,又称聚堂家塾,是新围村的古建筑之一,其木雕、壁画精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建筑两进,均设天井,第一进东西两廊中部各对称做了歇山顶的“亭子”,木屏门上悬挂着大大的匾额,上书“务本堂”。
9 从化市太平镇钟楼村
太平镇钟楼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钟楼古村的开村祖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人欧阳修后裔。
钟楼古村的村落形态是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七列主体建筑平行整齐,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朝两边伸展,左四巷,右三巷。每条巷都在巷口建门楼,上有红色灰塑巷名。巷中间是一条花岗岩砌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依地势而上,天然的地势,使水自然下流,长年不腐。
村子中心欧阳仁山公祠,是一座有99道门的祠堂,这是目前从化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祠堂。欧阳仁山公祠位于钟楼村中间,共分三路,深五进,共有99道门,取“九九归一”之意。
10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港头村
港头村在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东南部,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原名港洲村,“洲”有岛之意。村民均为曾姓,历史可追溯到1351年(元朝至正十一年),自曾氏祖先曾文孙迁徙此地已有600多年历史。
港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民风纯朴,较好地保留着岭南古村落的人文景观。历史人文建筑、自然乡村美景相融而聚。
村子背山面水,三条河流在村前交汇,近山、近水、近田、近交通的村落选址和格局,极具岭南特色。村内民居是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为主,均带有镬耳山墙、灰塑等艺术特征,这样的风格也为它赢得了“露天的岭南建筑博物馆”盛誉。
现存古巷11条,古建筑约80座。走进古村落,有着浓浓的美好古韵时光。村中有大量古建筑,如文孙曾公祠、云门曾公祠、序五祖公祠、云门别墅、书室、八家祖屋、拱日楼、福如楼等。
港头村的东端,一座为抗战而建的拱日楼、一棵300多年的古榕树、一个风水塘,构成了村落的精神场所,村民们在这里吹风乘凉、闲聊家常,别有一番古朴村落人家闲适的韵味。
11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
位于增城区,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一个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朴村落。
瓜岭无岭,实为水乡,因为旧时大多村人搭棚种瓜于此,逐渐定居成村,取其瓜瓞绵长之意,故名瓜洲,又名瓜岭。
经历五百年沧桑,瓜岭村仍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岭南水乡的历史风貌,村内古迹众多,文化情调浓郁。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岭南民居建筑、包括碉楼、宗祠和古民居等文物点20处。
走进古村落,可见古街小巷错落,明清建筑屹立。这里有广东唯一的水上四角碉楼和中西合璧的华侨民居,也有百年古木苍苍,小桥流水潺潺的田园水乡景致。
村落里碉楼闻名遐迩。宁远楼,取“宁静致远”之意,棠荫楼,取“保卫乡梓、荫泽村民”之意。20世纪初众多青壮村民出洋谋生,村内大多妇孺,饱受土匪侵扰,于是海外华侨集资为村里建了两座碉楼护卫村民。如今村落的宁远楼,被誉为是广东唯一的水上四角碉楼,尤其壮观美丽。
村里最宽阔的街道叫“旧街”或“老街”,旧街上的古建筑面东而立,祠堂一字排开。其中除了最为知名的爱闲黄公祠外,还有着罗峰黄公祠、前墅黄公祠(奉恩堂)、四房黄公祠(庄敬堂)、松皋黄公祠(德馨堂)、壮逸黄公祠(存著堂)、圣匡黄公祠、名国黄公祠(懿德堂)、近州黄公祠(近州私塾)等9座祠堂,均为明清时期所建。
村东北角的大门楼也值得一看,建于光绪年间(1931年重修),曾经是茶桶耳和楼阁一体的结构建筑。门口向北,门楼上方的红石刻有“翠耸波澄”作横额。门楼是建村几百年来村民出入必经之地,是守候村庄的重要之门。
此外古村还新建设了历史文化艺术中心兆丰阁,亭台楼阁,园林鱼池,风光秀丽而古朴,也是这里的网红打卡点。
12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
位于太平镇,距广州市中心约40公里,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钱岗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陆秀夫后人陆从兴从珠玑巷辗转南下,定居钱岗村,其后子孙绵延,逐渐形成一个以陆氏为主的古城堡式村落。
古村早期有钱、谭、张、冼、沈、刘、叶七个姓氏居住,钱氏是开基之族,又因村子坐落在一片叫“七星岗”的山丘上,故名“钱岗”。
在古村的东、南、西、北向,各有一座门楼,东向为“启延门”, 南向叫“震明门”,西向叫“镇华门”,北向叫“迎龙门”。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古城堡式的村落。沿围墙外有一条“护村河”,后来分隔成鱼塘。
钱岗古村里的每条街巷都是用山崖石、田园石、沙溪河石等不规则的石头砌成。钱岗古村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现存建筑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所建,仍老而不拙、古迹众多。最著名的钱岗古迹有三宝:灵秀坊、江城图和广裕祠。
广裕祠全称“陆氏广裕祠”,是明代陆氏后人陆广裕等人 为纪念陆贾、陆秀夫而建的家族祠堂,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它是截至目前发现的 全国唯一一座 有六次大修年代记录的古祠, 被誉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如今的广裕祠,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广府家族祠堂,更是一份不可磨灭的独特历史印记。它记载了广府人的祖先,从中原一路南迁的艰辛与辉煌,成为人们游览古迹、景仰英雄的打卡地。
在钱岗古村的东边有一座青砖牌坊,名叫“灵秀坊”,高约6米,是一座四柱三拱门结构建筑,歇山屋顶铺素瓦,顶层四角挑起燕尾,墙头灰塑三重红底白色莲花托。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钱岗村秀才陆向晨在乡试中考取第一名,返乡后建此牌坊。如今,灵秀坊是钱岗古村的标志性建筑,成了钱岗青年外出求学、参军等活动的迎送之地。
“江城图”在钱岗古村西更楼,这里有一块木质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由3段组成,反映的是清代中后期广州珠江沿江10余公里的景象,该封檐板便是“江城图”,被誉为广州版“清明上河图”,原件现存于广州博物馆保存。
13 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村
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深井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深井村依山临水而建,古戏台背靠山体,前面是一面圆形的大池塘,池塘里种满荷花。
古村延续岭南建筑的一贯风格,保存着大量的古民居和宗祠,不仅有镬耳式青砖石脚古老大屋,还有融合西方建筑元素的碉楼建筑。
前山凌公祠、景客凌公祠、凌氏大宗祠……这些古祠堂都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非常值得一看。始建于明末的凌氏大宗祠,是深井村凌氏始祖庙,也是深井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祠堂主体建筑三间三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青砖石脚,中堂两次间有石护栏,建筑装饰十分华丽;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十分精湛。
走进村里,还有一条有特色的古集市安来直街必须走访。该街长约400米,铺着极具岭南特色的青石板,两旁都是旧式排木板门的商铺。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平脊、灰筒瓦、青砖墙……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岭南风情。
这里推荐的打卡点还有文塔公园、古戏台、荷花池、姚林轩等。始建于1895年的深井文塔,是砖木阁楼结构式古塔。塔呈攒尖形,塔身约高18米。塔外观为3级,塔内分为3层,塔身是灰浆砌结青水墙。平面呈六角形,红砂岩塔基,青砖墙壁,门额石阳刻“山明水秀”。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发现更多中国传统村落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