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8日
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成功抵达南极冰盖之巅
冰穹A的日子
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
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
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后
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
确认找到了
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最高点
弥补了我国
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领域
也为后续建设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第21次南极科考队员登顶冰穹A合影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自南极被发现以来,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白色世界,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1984年我国首支南极考察队成功踏上南极大陆,自此开启了对地球两极的探索。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将一根标志杆深深地插进地里——这就是冰穹A,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与南极点(美国建站)、南极磁点(法国建站)、南极冰点(俄罗斯建站)并列称为“南极四级”。这根杆子,既标志了人类第一次登上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还代表着中国“拥有”了“南极四极”中的一极。冰穹A、C、F,以及南极点、中山站和泰山站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冰穹A因其恶劣的气候条件,被称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极”,但其独一无二的科学价值,对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来说都充满着诱惑。冰穹A有极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宁静度,可开展连续几个月的极夜观测。同时风速较低,被国际天文界视为进行天文观测的最好场所之一。此外,这里是国际冰川学界公认的南极冰盖冰芯理想钻取地点。冰芯被称为“气候天书”,记录着百万年来地球气候变化的信息。获取冰芯能对地球既往气候有更深入的认识。凭借重要的科学考察意义,冰穹A成为了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的目标。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更意味着在国际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在我国尝试前往冰穹A之前,世界上共有近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超过50个科学考察站,多数建在南极边缘地区。即便是几个内陆科学考察站,从建站的环境条件看,它们所处的海拔也都比不上冰穹A地区。因此,抢先登上冰穹A不但能使我国科学家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将提升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地位和影响力。1991年,德国不来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国际横穿南极考察计划。该计划将南极冰盖按照网格的形式,划分为17条路线,每条路线由一支考察队负责。代表中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秦大河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刘小汉,当时,他们一眼就看中了一条从拉斯曼丘陵开始,经过冰穹A,终点为南极点的线路。如果能够负责这条线,中国不仅可以利用刚刚建成不久的中山站,还能抵达空白之极冰穹A。截至2002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计划的完成情况,其中实线为已完成部分,虚线为未完成部分,右侧红色的实线即中国科考队完成的拉斯曼丘陵-冰穹A的线路 图片来源:Jezek and others, 2002
“中国要承担中山站到冰穹A的路线!”在拉斯曼丘陵上,除了中山站外,还有澳大利亚和苏联的科考站。为了不让机会被别人抢了去,秦大河在第一时间向组委会提出了请求。秦大河曾在1989年完成了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壮举,在国际上颇具声望。他对于中国科考能力的自信陈述,赢得了大家的充分信任。于是,这条线路,归属了中国。经过几年的准备,中国南极科考队开始一次次地向冰穹A挺进。1997,前进了300公里;1998年,前进了近500公里;1999年,科考队才摸到了冰穹A的边缘。到冰穹A去,为什么这么难?首先,是冰缝的威胁。冰缝,是冰盖运动中受力不均时产生的断裂带。它们在白茫茫的冰雪荒漠上,很难被人们发现,但又极度危险,有的能深达两三千米,人和车辆一旦坠入,很可能就是车毁人亡。其次,是设备的限制。前往冰穹A,并不是抵达就完成任务,而是要开展测绘和科考工作。大量的设备和补给均需雪地车来运输。雪地车在雪地上行驶时速超不过12公里,不仅速度很慢,而且油耗很大。最后,是海拔的挑战。中山站所在的拉曼斯丘陵地区,平均海拔只有11米,而冰穹A的海拔超过4000米。一路爬升,不仅对车辆是个考验,对人来说也是威胁。在南极极端的环境下,疲劳、高原反应的危害都会被数倍放大。2004年12月13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从中山站出发,再次踏上了前往冰穹A的风雪之路。历经28天艰难跋涉,中国科考队终于在2005年1月9日进入冰穹A的北高点,这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冰穹A的核心区域。不过,南极冰盖最高点,并非一座山峰,而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科考队需要每公里打一个点,反复来回测量,以测出最高点的位置。经过5天的寻找,科考队员行程两百多公里,测绘了超过70平方公里的范围,终于找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的精确位置。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5分,“这就是最高点”——声音不大,但对于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来说无疑是个重音。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简单的三组数字,背后是将近十四年的准备和跋涉。立足冰穹A之后,还需要以考察站作为后勤保障基地和大本营,组织大型考察,提升在南极的实质性影响力。否则,冰穹A的象征意义多于科学意义。于是,中国顺势提出了“熊猫计划”,决定在南极内陆建立考察站,并开展天文环境、冰盖演化,以及低氧高寒环境的人体医学研究和医学保障研究等。2007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派出17名队员,在冰穹A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大气和空间物理学考察,为昆仑站建设进行选址与环境评估工作。参与多次南极科考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明虎回忆起这次旅行,他说:“雪硬、路况好的情况下,雪地车最快能达到11公里/小时。但到了冰穹A附近,由于雪软,时速最多能达到7公里/小时,有时70公里的行程需要将近12个小时。”每次从冰缝上开过时,车身会悠悠向下一沉,短暂的悬空感让队员紧张得汗流浃背,生怕这时候车辆熄火或者冰面承受不住车重发生垮塌。2008年1月15日,丁明虎一行人终于到达南极冰盖之巅。路途上的危险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他们坚持对冰穹A的地下环境进行测绘,同时还开展了雪层密度和表面雪层温度测量等工作。就是这次考察,他们完成了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南极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0地形图、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和光学天文实验观测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壮举。“这次考察是获得成果最多的一次。”丁明虎骄傲地说。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在这里建立了昆仑站。2014年2月8日,在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又建立了泰山站。中国的南极科考之路,越走越宽。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落成 图片来源:《国家记忆》
这是一支光荣的队伍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
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从1984年首次登陆南极以来
他们将中国的印记镌刻在冰雪大陆
1.央视新闻客户端.15年前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成功挺进南极冰盖之巅2.“中国国家地理BOOK”公众号.谁第一次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3.“中国气象”公众号.带着国旗,挺进南极冰盖之巅!4.“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公众号.从世界尽头
到宇宙尽头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