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部科学经典著作,犹如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里程碑,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石,铺就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为让更多读者感受科学魅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推出“科学阶梯”专栏,对科学经典著作进行深入诠释。
18世纪:疫苗接种的发明
18世纪末期发明的疫苗接种,为人类对付感染性疾病带来了重大变革。
19世纪:“病毒”的发现
20世纪:与病毒共存
我们如何给病毒命名?
人们发现的第1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是以其宿主及症状来命名的。许多植物病毒的命名,也遵循了这个原则,虽然最终病毒的命名,还是取决于研究它们的病毒学家。
为了让病毒的命名标准化,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Taxonomy of Viruses,ICTV)成立了,ICTV的第1次分类报告发表于1971年,包含了290种病毒。
2012年,ICTV发表了第9次分类报告,包括了约3000种病毒,不过,这也只占世界上所有病毒的很少一部分。ICTV 由世界各地的病毒学家组成,他们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命名系统,以拉丁语命名病毒的种、属、科和目。病毒的种和属,可以由发现病毒的病毒学家来命名,而更高层次的命名,一般会与属名有关,或者,与一个描述病毒特征的希腊语或拉丁语词汇有关。例如,很多噬菌体属于有尾病毒目Caudovirales,这个目的名称来源于拉丁语“caudo”,意为“尾”,指这类病毒的着陆装置。被ICTV 正式认定为种的病毒名称,在书写时用斜体。
《病毒博物馆》
《病毒博物馆》通过340余幅高清电镜彩图和示意图,详细介绍了全球101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病毒及其变异种,展现了病毒神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揭示了病毒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对地球生命、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科学之光”影像大赛获奖佳作赏析
优秀奖
《城市之肾》
从高空俯瞰,成都市郊的污水处理厂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