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晨曾在日本ATR波工程实验室、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当他走进眼神科技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小模型端侧部署。传统的人工智能应用大多采用大模型云端部署的方式,这种方式虽能高效处理数据和运算算法,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网络资源消耗和传输延迟问题。随着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小模型端侧部署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孙晨和他的团队将目光聚焦在了小模型的训练与管理上,力求在小模型端侧部署方面实现突破。
在与眼神科技的合作项目中,孙晨利用蒸馏技术,将大模型蒸馏成小模型,并基于眼神科技的数据实现了高性能的小模型。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对特征识别的模型进行精准训练,尤其适合部署在端侧和用户侧的模型。通过这一创新举措,他们成功提升了面部识别的准确度,为门禁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孙晨看来,产学研深度合作对于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落地的必要,因为势必会被替代,并且,创新与落地应该同时进行。”
眼神科技是一家专注人工智能底层算法的能力提供商,拥有自主研发的“灵娲”AI训练平台和“ABIS”多模态识别统一管理平台。然而,在产业化过程中,它面临着市场需求预测不确定性以及产品差异化实现的挑战,如何精准把握用户痛点并实现技术和功能上的独特性?如何兼顾新技术的研发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
孙晨的加入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他凭借自己在人工智能多模态融合方面的深厚造诣,为眼神科技提供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持和实验指导。通过深入学习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多模态融合的理论分析与仿真成果,孙晨与眼神科技的研发团队一起设计了未来产品的整体架构,包括融合算法的部署、模型训练和更新流程等,结合产业需求和学术创新,推动了技术落地并实现了产品突破。
最终,眼神科技通过合作项目成功研发出了“ECX101-80多模态面部融合采集仪”。这款产品采用近红外补光技术,兼具近红外和可见光的视频采集功能,并结合眼神科技自主研发的人脸虹膜多模态融合识别算法,可采集高清虹膜图像和人脸图像。它是一款集人脸和虹膜识别、身高自适应人眼追踪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摄像头产品,体积小巧、使用灵活,可广泛应用于业务现场图像采集、人脸虹膜融合身份安全认证等众多领域。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孙晨与眼神科技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创新、效率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新技术的研发往往周期较长,且涉及跨学科知识,对高端人才和资源的需求较大。同时,研发投入成本高,市场化过程存在风险,这对资源分配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孙晨将自己在人工智能多模态融合领域,特别是在大模型到小模型的蒸馏及模型微调方面的学术论文调研结果与眼神科技分享,为产业发展寻找理论研究指导。此外,他积极参与眼神科技的产品研发和测试过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针对性指导,提供解决思路和技术方案。
这些努力不仅帮助眼神科技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更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团队成员可以看到全球学术界以及各大高校、企业最新的研发成果,开拓视野,从而激发新的思考方向。他们从学术理论角度看待现在的系统,从理论角度提出性能提升的新方向、新算法及性能的上下界限。
在孙晨看来,“千人进千企”行动扮演了产学研这三个引擎的润滑剂与助燃剂的角色。它促进了技术、学术与市场的对接,增加了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加速了产学研协同推进。
孙晨认为,参与“千人进千企”行动的人员应该更多地参与到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去,为所服务企业提供政府政策方向的信息,或协助企业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他也希望以后能和企业员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团队及相关领域公司一同参与产业论坛与标准制定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前景。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行动将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同时,“千人进千企”行动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之光”影像大赛获奖佳作赏析
行摄匆匆
天堂凤蝶是一种极为美丽的蝴蝶,其翅膀上布满了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的宽度与头发丝相近。为了展现鳞片的大小,我构思了与头发丝结合拍摄的方法。
我找来一根染成棕色的女性头发,在其上打了一个结,并让头发沾附了几片鳞片。鉴于鳞片极其微小,普通的相机镜头难以捕捉其细节,因此我采用了自制的显微摄影装置进行拍摄,该装置配备了尼康显微镜上的10倍物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