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有钱越生女儿,越穷越生儿子”,来看看科学依据

文摘   育儿   2024-12-05 19:37   浙江  

当下,大多数家庭已经不注重,生男孩还是女孩了。毕竟,男女平等。但有一部分人,还是会倾向于生儿子。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呢?

数据统计显示:印度的性别比例偏向于男性,我国的性别比例也稍微偏向男性,存在年龄上的差别。这种性别比例的偏差,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也是性别选择性。
身边的一些夫妻,备孕之前就会讨论生男生女的问题,有的人喜欢生儿子,有的则喜欢生女儿。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多数的老人都会倾向于生男孩。在过去的年代,特别明显,也就是重男轻女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逐步提高,这种偏好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在大多数地区已经逐渐消失了。
也就是说,性别选择性依然存在。对于一部分富裕的家庭来说,如果能够生一个儿子,父母的名誉很好,社会地位也会随之而提高,因此家长偏向于生男孩,这种偏好被称为富养儿子

贫穷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生女孩,因为女孩子长大了,能够帮助老人做做家务。还有,女孩长大以后不用买婚车婚房,父母经济上也没有太多压力。
生女儿省钱,将来以后女儿结婚,不用像男孩子那样买婚车婚房,这样父母的压力也很小。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事实上也是如此。

女孩子比男孩更加细心,懂得体贴父母,会关注老人的衣食住行。男孩子比较粗心,不拘小节,很多事情没有女儿想得周到。

老人经常说:穷生儿富生女。老一辈人的解释,财丁不能两旺,不会让一个人两头都占全,有钱的人家大多都生女儿这种说法。

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是普遍的现象,越富裕的家庭,越容易生女儿,贫穷的家庭容易生儿子。导致这种情况,其实也有科学依据,主要分为三点。

依据一:男女胎儿存活率的差异
怀孕期间准妈妈都很紧张,有的甚至会因为压力大,而出现失眠,饮食不规律,等情况。这些都会降低胎儿的存活率,富裕家庭的孕妇,身心压力比较大,所以会影响到染色体的存活率。
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胎儿时期,男孩子的存活率比女孩子更低一些,甚至会低好几倍。所以,男孩和女孩的存活率有差异。女娃胚胎的生存能力强于男娃。

依据二:高龄产妇生女儿概率更大
有研究数据表明:孕妇年龄越大,生女儿的概率就越大。
很多女生努力打拼,把青春年华都用在了事业上,等到结婚生子时,年龄已经很大了。

事业心很重的女生,会把生孩子这件事情,往后推,最后都变成了高龄产妇。高龄产妇,有更大的概率诞下女孩。

依据三:孕期营养丰富,容易生女儿
有一种说法是,生活条件差,饮食一般的家庭都会生男孩;条件好的家庭,多数生女孩。因为,穷家粗粮青菜当饭,富人家大鱼大肉,满桌青菜含碱性食材,多容易生男孩,反之酸性食物多生女孩。现在普遍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准妈妈在备孕期间,就已经补充了很多丰富的营养。等到孕期饮食方面都会提高很多,这也是为了胎宝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

补充的营养过于丰富,就会让孕妇的体质发生变化呈酸性的状态,从而提升了生女儿的概率。母亲营养充足,更容易怀女孩。

很多物质条件很好的家庭生的都是女儿。像马化腾,雷军等大佬生的都是女儿。
越有钱的家庭,越容易生女儿,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一部分家长虽然嘴上说,儿子和女儿都一样,但他们还是偏向于生男孩子,尤其是农村的老一辈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他们认为生儿子比生女儿更有面子。儿子可以传宗接代,还有男孩子好养,穿衣服,非常随意,从小特别皮实,比女孩子好经管。

在农村,男孩子被认为是继承家族的希望,也能给家里带来财富和地位。所以,在农村儿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儿子会被别人瞧不起。

有的家长生了好多个女儿,也没生儿子,父母会认为女孩子是家里的累赘。女孩子长大以后,就嫁到别人家里,生了孩子要随别人的姓,多数的农村人更倾向于生男孩子。
生儿子的家庭,过年过节特别热闹,儿子结婚生子之后过年的时候都会带着妻儿,回到家里全家人聚在一起,非常喜庆,老人也会感觉到儿孙满堂很开心。女儿结婚之后,过年多数要去婆婆家的。

老人都信奉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他们认为家里只要有儿子就会扬眉吐气,等到以后自己老了,也不会老无所依,儿子会为父母养老送终。现在,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可以赡养老人了。

我想说的是,作为家长,不要因为性别问题,对孩子区别对待。如果冷落了女孩子,会让他们形成自卑的性格。被溺爱的儿子,长大了特别骄纵。无论自己家里生的男孩,还是女孩,都要给孩子全心全意地爱。
枕边育儿寄语:



男宝、女宝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既然有缘成为一家人,夫妻就要合力,好好养育娃,参与到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你说是不是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IF枕边育儿
一位双证二胎妈妈,拥有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侧重产后护理、新生儿喂养、早期家庭教育等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