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销售精神谱系】第二集:创造·时光里的答案

企业   2024-11-02 12:28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致敬75周年·国能销售精神谱系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举国同庆之际,国能销售集团全面开展“致敬75周年·国能销售精神谱系”主题系列宣传,全面挖掘并总结提炼公司及各所属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迭代更新中,矢志创新、求索不息,与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共成长的优秀故事,深入宣传公司在推动能源保障供应、深化企业转型改革、践行社会责任、实现煤炭购销业务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突出展示公司各条战线的历史进程、发展脉络和骄人业绩,体现公司在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新历程中展现的宝贵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观看第二集《创造·时光里的答案》,一起跟随前辈足迹,追寻公司初创时期的那段历史吧!

上世纪80年代的北方,冬季气温常常降至零下二三十度。煤炭,不仅是北方冬季取暖的重要能源,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站在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节点上,国能销售集团的先驱者们踏上了征途,肩负煤炭购销的重任。

李永春(53岁 公司先进工作者、西北公司安全督查):当时的环境是很恶劣的,冬天冷,当时取暖设备只有一个柴油桶改造的一个炉子,一边是烤的比较烫了,另一边已经冻的还有霜这种状态。

李峰(55岁 东胜办事处哈拉沟站站长 公司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刚来矿区的时候,那时候环境确实是不好,走到马家塔(位于神东矿区)那边,当时就是那种手扶拖拉机也进不来了,特别深的就那个沙土,步走上,走半晌午才能到了。我觉得当时那个反正也有闯劲儿,年轻人,吃个水我们那时候的油桶,现在的油桶你们可能知道,装汽油、柴油那个,开个口子前面旱个钢管,拿那个去侧面黑炭沟那面,最初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就去一个水坑里面,拿瓢舀在那里面灌进去,回来吃那个水。

昔日煤炉旁的辛勤与坚韧,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1986年,公司驻秦皇岛办事处成立,在北方港口有了第一个驻点。1988年6月,公司与呼和浩特铁路局签订自备专列发运煤炭协议,10月,公司驻天津办事处成立。

冯会国(52岁 天津分公司综合管理部科员 公司“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我是(1988年)7月份到的(天津分公司),那会儿属于是秦皇岛办事处代管,没几个人,就是在港务局招待所租两间房,一间房是值班室,那一间房是住宿,还有一个电台,因为当时通信不方便。我记得那会儿北京总部叫长江,矿区分公司(现东胜办事处)是黄河,秦皇岛办事处是海燕,天津办事处海鸥。

侯启梅(51岁 天津分公司共享协调部经理):最开始让我做的是类似统计的,还有财务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出纳的工作,但是财务的工作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时间是守着我们当时有个电台,每天要从电台里头去记录就是当天发车的情况,还有是我们接的到车的情况和在岗作业的一些情况,是通过电台的方式给北京包括给东胜(办事处)那边做一些相关的汇报。

关涛(39岁 秦皇岛办事处货管部安全员 公司优秀青安岗员):我刚来的时候,我们都是以自行车为主,去巡场都是骑自行车巡场,我们那个时候一个公司就得需要5公里,(秦皇岛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二公司和七公司这距离大概直线距离是八公里,都是以自行车为主,不管是下雨呀,有的时候水深积水呀,都达到膝盖这,完后也是以推着自行车,完后在场地里一直这么干。

宋阳(41岁 秦皇岛办事处党群工作部(纪检办公室)科员 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 工会先进个人):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没有手机,我们拿笔拿纸,去做一个垛位图,去画好它,然后回去我们根据垛位图,每个班交接班时候我们煤炭数量通过这个,再加上卸车时候的这个过衡数,来给它做一个最终的汇总。

时隔30多年,时光穿透电台里遥远又清晰的声音,穿过辛勤巡场的自行车辙印,也穿过一代代国能销售干部职工的青春岁月,形成难以磨灭的烙印,深深镌刻在他们心中。

远在150公里外的河北肃宁与天津遥相呼应。

2000年,伴随着朔黄铁路的开通,肃宁办事处的前身——肃宁北调度室,和黄骅办事处的前身——沧州港骅工贸公司,正式成立。

巴图吉雅(48岁 肃宁办事处主任助理 公司先进个人):肃宁办事处职能主要还是负责分流朔黄线、重车以及煤种调配工作(是)整个销售集团的物流板块里面一个重要环节。

沈寒光(48岁 肃宁办事处调运协调部科员):我们那时候上班的时候当时所有的运单都得是自己制,一张运单上面得盖20多个章子,那时候一本货票四五十张,然后你一天少说也得刻十几二十本,那会儿跟朔黄(铁路)我们抄图所有图全部都是纸质的,就是我们只能说拿着本过去,在不影响人家工作的情况下,然后我们在旁边去抄后边的计划。当时所有的这边这一片全部都是野地,办公室是人家铁路上列检楼,我们只有两间办公室,那会基本上就没有休息的时间,所有的配套设施什么都没有,咱们这块涉及的最大的事,就是这一个必须把正确的煤发到正确的客户手里边,你这个车不能及时到达港口或者客户手里,就容易引起安全上的事故。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年代,把正确的煤发到正确的客户手里,一句简单的话语,对每一位调度员来说,是初心,亦是职责。

王磊(54岁 包头分公司李家站站长 公司先进工作者):这些年从环保的要求,场地的煤棚也搭建起来了,装车的速度那是提高的很高了。基本上一列车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就装起来了,效率提高了,也对咱们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很多。

冯会国(52岁 天津分公司综合管理部科员 公司“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现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你像现在咱们自己的码头完全是封闭式的,几乎在外边看不见煤。哪有煤尘这一说,现在各个防尘手段做的也好,再说这设备确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韩利雄(49岁 肃宁办事处调运协调部科员 公司先进个人):现在都改变成电子版在网上一核对,制止了很大的发生错误的风险。一点鼠标,想看哪个一键就合成了,一点鼠标想看哪个系统就出来了,不像以前拿个纸一页一页翻找,现在也节约了纸张,直接(实现)无纸化办公。

杨生(黄骅办事处化验室副经理 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在2013年之前,我们基本上都是人工采取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去挖,一袋一袋的装,到13年之后,咱们黄骅港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样。在制样环节当中,我们当时的设备也就有四五台破碎机,当时的破碎机也非常的简陋,而现在咱们发展过程当中引进了小批量制样设备,智能设备,外线的制样设备制备过程,减少了很多的人为风险。

时光流转,见证了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煤炭经营企业和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枢纽单位的跨越式发展,那些过往的困难与挑战,已悄然化作通往跨越发展的铺路石。

810吨艰难开局到5.4亿吨的历史跨越,背后的秘密是“说出去是国能销售人,特别骄傲”的自豪情怀,是“企业发展的好,我们也得到了实惠”的朴素想法,是“保证煤炭一块不落地转运到港口,及时稳定的送到客户手里”的执着追求,更是每一位国能销售集团干部职工“不为探寻答案而徘徊,只为创造答案而开辟新径”的壮志凌云!在未来,时光里的答案,还在继续......

策划:党建工作部

责任编辑:刘恺伦

▇ 扫码关注我们

国能销售新视点
作为公司党建与企业文化宣传平台,关注新视点、传播正能量,发出咱们国家能源煤炭购销人自己的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