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本书诸位读过吗?
诸位如果说对我很相信,请问《原本大学微言》读过吗?不要说读过,翻过吗?看得懂吗?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原本大学微言》开宗明义都讲到了。
今天我仔细反省的结果,不要给大家一条错误的路线,因此发给大家《大学》这一篇,你要先把这个搞清楚。我从八岁起就读《大学》了,从这个宗旨来讲,佛的道理不离它的。
(师朗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第一节,要会背,你们教孩子要会背,自己也要会背。每个人朗诵着读,不是唱给人家听,朗诵的时候自己要晓得。
《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
二、没有中国文化根本的基础,想去学佛搞打坐,那是自误误人
我刚才读的《大学》第一节有三个纲要,叫作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怎么解释呢?我们几千年来很多人解释这一本书,在中国文化中,它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仙啊、放光啊、神通啊,都不谈的,只是说如何做一个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变超人,天人合一了。这是讲从一个凡人成为知道生命来源的圣人的三个纲要,叫三纲。
大家要学佛,对不起啊,我请问一个问题,不是质问,是请教。哪一位朋友简单明了告诉我,什么叫佛?想学佛嘛,佛学要懂哦!先要知道什么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作佛。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现在的翻译叫佛,老的翻译叫佛陀,也就是我们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亲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成就。不懂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地打坐修行,你成个什么佛啊?
“自觉”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在《大学》呢?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这样叫作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一模一样,不过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国本来就有的啊!讲佛也好,神仙也好,都离不开它的范围。自己没有中国文化根本的基础,想去成仙学佛,搞打坐,那是干什么呢?自误误人。
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啊。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得呢?怎么明白生命的根本意义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不是都讲得明明白白吗?就此一路过来得到那个明德,得道了。好!你看他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工夫,七证。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从“知止而后有定”来的,用《大学》的啊,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
这一段,大家要背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工夫的程式,也就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都跟你讲完了,一步一步,就得到道,得到明德了。这是讲内圣之学,自己内在的修养工夫。
三、致知、诚意,这是一切修养工夫的基础
跟着三纲还有八目,就是八个方向。怎么样能够达到打坐工夫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学问和修养的程度呢?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项目、大方向的外用之学。这一段内容,你可以当成咒语念,是真的哦......
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可以做到“致知在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工夫来,意不诚呀!
那怎么叫“致知在格物”?研究这一段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注意这个“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然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反过来说了。
现在我抽出中间这两段,一正一反,一来一去,要特别注意!致知、诚意这两个就是学习静坐,乃至成仙成佛、健康长寿,这是一切修养工夫的基础。
四、几十年来大家忘了根本,这一套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是大家没有搞清楚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都是父母、家长,总算带过婴儿,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
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晓得哭,冷了也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的。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就是说,这一知,我们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先天就带来的,只不过在娘胎里十个月,出生的时候把这十个月的经过忘记了。同我们现在一样,做人几十年,许多事情会忘掉,尤其娘胎里的经过,几乎每个人都受不了那个痛苦的压迫,都迷掉了。
但这个知性并没有损失,当一出娘胎的时候,脐带一剪断,知道冷暖与外界的刺激,就哭了,哇……受不了一哭叫,知性就起作用了。然后旁边的大人把我们洗干净,用布包好,衣服穿上,喂奶,舒服一点,不哭了,都知道的。所以饿了就会哭,就要吃,这个知性是天性带来的。
打坐怎么样得定啊?致知。刚才念过“致知在格物”,对不对?那么什么叫格物呢?不被外界的物质所引诱牵引,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的,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
大家马上可以做个测验,当你坐在那里腿子酸痛、一身难过的时候,突然你的债主拿把刀站在前面,非要你还钱不可,不还就杀了你,你立刻都不痛了,为什么?你那个知性被吓住了。身体的痛是物,何况身外之物啊?当然一切皆是外物了,所以“致知在格物”,就是不要被身体的感觉以及外境骗走。
“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你打起坐来,知性很清楚,不要另外找个知性。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这样一来你已经上当,被物格了,不是你格物,是物格你,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在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一个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你那个知道一念清净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明,不被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面一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而后心正”,什么都不要,这个就是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样我们身体的病痛、障碍、衰老,慢慢就会转变过来。转变过来以后,打坐起来当然有反应,但如果拼命只管身体的反应,就没有格物,又被物格了。这样听懂了吗?“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些都是工夫啊。要修多少时间呢?不一定的。
修身,正心,诚意,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现在,我给大家讲我们中国文化本有的儒家的道理。我几十年都懒得讲,因为几十年来大家忘了根本,只喜欢看我写的那些佛经之类的书。我那些书不是弘扬佛法,讲佛经也不是弘扬佛法,是叫大家不要迷信,这一套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是大家没有搞清楚。
中国文化讲修身养性,是身和心两个方面。静坐修心是一方面,这个要有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修心的,就必须起来应用。什么道理啊?就是修身。身的方面是合理的运动,不是强烈的,强烈运动有时候伤身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高,打球啊,有时候比较剧烈。像中国少林武当这套内养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动以修身”,运动是在修身;“静以修心”,打坐是修心;“身心两健”,身体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相为因果。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走自己文化的旧路,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给大家的这一篇是孔子传给学生曾子记下来的《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我们当年受教育,八九岁就读这几部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讲内圣外用的修养之学。
先介绍《大学》这一段,大家回去要多读《原本大学微言》。找我的人多半是看佛经的,这一本《原本大学微言》出版以后,没有人提出来向我讨论;出书到现在十几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怜吧!问我的都是怎么样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个屁啊,都是这一套问题。没有人问过我什么是大学之道,什么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些内容。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本文转载自:南怀瑾东方讲堂
敦众文化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师资力量,例如养生功法类之八段锦,易筋经、国学经典导读、易经八卦风水、古琴等等,为您的企业或个人定制专属于您的国学课程。博学国学智慧,厚德成就作为,敦众文化与您一起博学启智,共赢未来。
详情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敦众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