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点干针疗法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后支阻滞用于颈型颈椎病疼痛临床研究

健康   2024-10-01 06:58   江苏  


王佳佳1,3 胡长馨1 陈唯1 孙凡1 李友华1 袁燕2

1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徐州 221002;3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蚌埠 233099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4,45(9):956-961 .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40322‑01116

 基金项目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临床科研项目(XYMZ2023007)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300075934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通过触发点干针疗法与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相结合,以探讨该方法能否在缓解颈型颈椎病(NTCS)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上取得更为安全、长久且显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因NTCS就诊的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试验组)和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34例。


纳入标准:① 符合NTCS诊断标准,患者主诉枕部、颈部、肩部疼痛等异常感觉,可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 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3分;③ 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④ 18岁≤年龄≤70岁;⑤ 体重指数(BMI)18.5~28.0 kg/m²;⑥ 存在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


排除标准:① 合并颈部其他疾患(如颈椎肿瘤、骨髓炎)或其他疾病;② 糖尿病血糖以及高血压未控制良好;③ 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感染;④ 患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或出凝血异常;⑤ 月经期、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 晕针或对本研究使用的治疗药物过敏。

剔除标准:① 自愿退出本研究项目;② 治疗过程中因伴发其他疾病或严重并发症不耐受或放弃治疗;③ 治疗及随访期间接受其他干预措施;④ 依从性差,不服从治疗安排。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常规使用依托考昔每日1片(30 mg)作基础治疗。若疼痛控制不佳(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6分),可使用补救镇痛药氨酚曲马多片每次1片(37.5 mg),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每日1~3次。入组后,嘱患者每日进行颈椎功能锻炼,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


1.2.2 神经阻滞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进行两次操作为1个治疗周期,两次治疗间隔6 d。患者入无菌治疗室,开通外周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仪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取侧卧位,头枕薄枕,使得颈椎处于中立位。使用碘伏消毒后铺巾,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6~15 MHz高频探头引导穿刺,无菌套包裹探头,探头与颈椎纵轴呈垂直放置,获得前、后结节与颈神经后支超声图像(图1)。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0.5 mm×60 mm)行“平面内进针”技术,针尖至目标平面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可注射镇痛复合液(镇痛复合液配置:利多卡因注射液2.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 ml)2 ml,超声下见药物呈梭形扩散。根据患者的触发点以及X线平片上病变较严重处确定需行阻滞的脊神经节段。一般双侧连续阻滞3个节段,共6点,每点2 ml。操作结束后观察20 min,患者无异常后离开(图1)。

1.2.3 触发点干针疗法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

试验组行触发点干针疗法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先行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2 h后再行触发点干针疗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头颈部,根据疼痛部位触诊头颈部肌群(头夹肌、颈夹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上斜方肌、多裂肌等)中的团块样痛性硬结或条索状肌纤维痉挛带并标记,一般每侧选择3~5个点。碘伏消毒铺巾,根据肌肉厚度选择直径0.35~0.45 mm、长4.0~7.5 cm的针灸针具,操作过程中可以调整针头刺入方向,采用“快进快出”技术以诱发出局部抽搐反应(LTR),并保证1个触发点诱发出3~5次LTR。随后,将针具与电子针灸治疗仪连接,选择疏密波,频率2~10 Hz,输出脉冲宽度200 μs,电刺激10 min。操作结束后拔针,压迫针刺区域以止血,观察20 min,患者无异常后离开(图2)。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病程等一般资料;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 d、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的NRS疼痛评分、颈痛量表(NPQ)评分,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PSQI,治疗前、治疗后1 d的颈部关节活动度(CROM)(屈伸、侧弯、旋转)。记录两组患者在院期间补救药物的使用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病程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NRS疼痛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RS疼痛评分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12周的NRS疼痛评分均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 、1周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NPQ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PQ评分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12周的NPQ评分均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PSQI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PSQI评分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PSQI评分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 CROM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 d CROM(屈伸、侧弯、旋转)均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 d CROM(侧弯、旋转)均较大(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OM(屈伸、侧弯、旋转)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2.6 两组患者补救药物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院期间,对照组有8例患者、试验组有5例患者使用了氨酚曲马多补救药物止痛,两组患者补救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期间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例患者出现头晕,1例患者出现恶心。试验组治疗期间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疼痛加重,NRS疼痛评分均为8分;3例患者出现局部针眼的酸胀痛;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触发点干针疗法可以通过直接深入肌肉内部诱发LTR,快速减少局部机械痛觉过敏,增加皮肤电导率;亦可通过破坏功能失调的终板,降低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减少肌肉的持续性收缩,达到灭活MTrP的目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加用电刺激辅助治疗,其在减轻局部炎症以及缓解患者的疼痛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并且电针的有效性与电流强度和频率相关。单一频率刺激会快速耐受,以“疏密波”模式给予刺激时,电针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最大化。目前电干针治疗尚未有客观化的参数调节标准,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触发点干针疗法在减轻疼痛的同时,可以增加患者颈部活动范围,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后4周、12周NRS疼痛评分、NPQ评分,治疗后4周的PSQI评分以及治疗后的CROM(侧弯、旋转)均较对照组降低,治疗远期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NTCS患者的触发点干针疗法相对于神经阻滞属于对因治疗,而本研究试验组中使用神经阻滞后加用触发点干针疗法,以触发点干针疗法的缓慢持久作用与神经阻滞的短期作用相结合得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治疗后有些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的不适感,但是处于可耐受范围内,与治疗的长期有效性相比,不良反应可以接受。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对患者的治疗后随访时间仅为3个月,未能对长期疗效进行评估;其次,嘱患者出院后自行进行的功能锻炼因其依从性的影响未能进行系统性的记录监督;最后,由于操作由拥有丰富经验的不同医师完成,疗效可能因为医师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www.gjmzyfs.com),在“期刊浏览”栏目中免费实时下载全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徐州医科大学

ISSN:1673-4378   CN: 32-1761/R

电话:(0516)85708135(咨询);85807157(编辑);85802018(传真)

Email:gjmzyfs@263.net ;   gjmzyfs@163.com

网上投稿:www.gjmzyfs.com

地址:徐州市淮海西路99号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快捷看《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请关注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