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晏清,男,1938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6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至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人,曾任南开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著作有《陈晏清哲学文集》(8卷)、《与时代同行——我的哲学研究之路》等,主编“社会哲学研究丛书”(10卷)、“新时代政治思维方式研究丛书”(8卷)。曾获“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入选论文奖1项、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1项、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和特别贡献奖。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仅仅停留在经典阐释上是不够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寻新的理论生长点,而陈先生始终坚持认为,这个生长点就存在于我们时代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
“哲学工作者能不能把握到新的理论生长点,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哲学与现实生活的会通。”
“返本开新”的治学之路
陈晏清先生本人多次用“返本开新”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学术道路。不过他也常说,“返本开新”不是他个人的哲学道路,而是最近几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他不过是这条哲学道路的追随者和践行者。他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走“返本开新”之路,是由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哲学状况决定的,是新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客观逻辑;无论“返本”还是“开新”,都根源于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哲学研究的关键就在于面对现实,树立“问题意识”,而所谓“返本”就是在当今的时代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开新”则是面对当今时代的新问题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实践论解读的基础上,陈晏清先生带领团队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切入点,先后于1990年出版我国第一部社会哲学研究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哲学》、1993年出版《社会哲学研究丛书》,创造性地开启了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建构之路。
进入21世纪,伴随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发展,陈晏清先生坚持“以哲学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带领团队首次从政治建设的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出版政治协商民主丛书、“新时代政治思维方式研究丛书”(八卷本)等专著,不仅系统推进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在中国的研究,而且开创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
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陈晏清先生曾一再强调,“返本开新”的目的在于开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就在于面对现实,找到现实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就是要与时代同行,直面时代问题。他常说,即使是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应当有明确的、现实的问题意识作为引导,理论层面的问题意识折射出的总是现实的实践需要。
时下,理论研究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陈先生曾指出,所谓“问题意识”首先是要找到问题,这一点人们是没有疑问的,但当进一步追问,我们寻找的是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分歧,好像这两者是可以分开的。其实,现实生活是问题的发源地,我们必须揭示出它所负载、包含的理论意义,然后才能将其作为我们的哲学理论问题加以研究。在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时,陈先生最为看重的也是他们的论文选题是否正确、合理地提出了问题。陈先生自称为“探矿者”,而他判断贫矿或富矿的依据,就是看时代和社会为一个特殊领域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深入研究
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回望人生,陈晏清先生说自己是怀抱着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梦想走上哲学道路的。作为老一代的理论工作者,陈先生他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固然与其长期形成政治修养和理论修养有关,但更与他们真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希望理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关。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始终保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时刻保持着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也面临新的任务,肩负着新使命。陈先生经常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不忘初心,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阐释和解读经典,又要在时代的变迁中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南开的半个多世纪里,陈晏清先生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创新,为自己、为学生、为其所在的学科培育了一种优良的学风,以自己的为人为学书写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光辉的哲学人生,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他的哲学道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学术历程。
排版:李梦圆
编辑:马可
校对:马可
审核:李辉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