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三名本科生在首届哲学“101计划”拔尖学生论坛上获奖

文摘   2024-12-21 21:58   天津  

  2024年12月8日,首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成功举办,我院21级本科生廖祎容、杨帆和柴萌萌三位同学入选论坛并受邀参与分论坛汇报。论坛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程序评出优秀论文奖,其中,廖祎容的论文荣获二等奖,杨帆的论文与柴萌萌的论文荣获三等奖。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秘书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共接收来自全国高校学生自主投稿及14所哲学基础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校荐稿总计360余篇。经两轮盲审专家评阅打分后,计算平均分进行总体排名,并分专业按入围比例进行评奖,最终遴选产生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58篇获奖论文。其中35篇论文获选进入论坛报告展示及交流研讨环节,一等奖论文受邀参与主论坛汇报;二、三等奖论文受邀参与分论坛汇报。

我院廖祎容、杨帆和柴萌萌三位同学受邀在下午第三分论坛“解构与重塑:西方哲学问题的现代诠释”上进行论文报告。


廖祎容同学汇报论文题为《一种存在与生成的“居间者”——论〈蒂迈欧〉中的“接受者”》。她指出,在《蒂迈欧》中,柏拉图提出除了理念(εἶδος)和生成物(γένεσις)之外作为“第三个种”的“接受者”(ὑποδοχὴν)。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对于“接受者”的讨论开启了哲学史上的一场论辩,这场论辩围绕“接受者”究竟是质料还是空间的问题展开,划分为四个主要阵营。论文首先通过对《蒂迈欧》文本的梳理,分析“接受者”与理念、生成物的关系以及“接受者”具有的多重性质。廖祎容重点分析和评判了学界不同派别的观点,并进行了相应的反驳。最后,她在前文论证基础上,指出“接受者”不仅是具有纯粹潜能的载体,还是存在(τὸ ὄν)和生成(γένεσις)的“居间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斌助理教授对廖祎容的汇报和论文进行了点评。专家评委们一致认为她的论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表示了对其论文写作的赞赏。同时,评委们提出了与论文中所提出概念相关的困惑,并对文章中对有关“接受者”是质料的观点的反驳提出了改进意见。

廖祎容同学表示,参与本次论坛收获颇丰。在主论坛上,观摩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展示后,她对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午,通过与来自外国哲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和思想碰撞,自身的哲学素养与论文撰写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场同学虽然分享的论文主题各不相同,既有古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同时又有现当代哲学,但最终都能够以同一线索所贯穿,展现了哲学史从古代到当代内在延申的逻辑。廖祎容希望能够在之后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阶段、不同派别的哲学思想,与自己的古代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她还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以更加创新、严谨的方式做哲学。最后,她希望能够在未来继续感受哲学智慧的深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杨帆同学在同一分论坛汇报论文《论先验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他在报告中指出,想象力和感性、知性能力一道使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并未对先验想象力进行专门分析,而海德格尔将先验想象力理解为“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源的做法偏离了康德哲学的本意。通过整理认识活动中的三层综合,杨帆同学在不同层次的综合之中和之间为先验想象力确定了具体位置,想象力因兼具知性的自发性和感性直接与对象交互的同质性特点,自由地穿梭于不同质的认识能力之间,借此勾连起认识主体和对象。

专家评委们对杨帆同学的汇报和论文进行了点评,点评老师认为杨帆同学论文思路流畅、表达清晰;同时,点评老师针对《纯粹理性批判》A版和B版演绎的结构差异、先验想象力形式和质料方面的作用提出了问题与建议。

杨帆同学表示自己在本次论坛上收获颇丰,通过听取各专业老师对同学和自己论文的评议,学习和积累了宝贵的文献整理和论文写作的方法;他说,在本次论坛上既锻炼了写作和表达能力,也与外校同学交流了学习经验,感到受益良多。



柴萌萌同学在同一分论坛汇报论文《晚期维特根斯坦的知识论是一种基础主义吗?》。她在报告中指出,为了回应怀疑问题,维特根斯坦在晚期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论框架。由于学界对怀疑论的传统回应路径往往属于基础主义或融贯主义之一,加之维特根斯坦文本中的基础色彩,他的知识论面临着关于基础主义解读视角的争论。然而,围绕它的新基础主义解读具有无法解决的困境,偏离了维特根斯坦的本意;反基础主义解读相对更接近维特根斯坦的本意,但是仍有不足。于此,进一步剖析晚期维特根斯坦知识论中确实性的“基础”作用与基础主义中的“基础”的真正区别,得出他的知识论是一种描述而非解释,不是为知识本身辩护,而是意在说明认知实践如何可能。因此,晚期维特根斯坦的知识论既不是一种新基础主义,也不是一种反基础主义,他跳出了传统的知识论中理论基础的框架,从实践的角度实现了对怀疑问题的消解。

专家评委们对柴萌萌同学的汇报和论文进行了点评,首先充分肯定了论文的问题意识以及结构的清晰性,然后针对基础主义在哲学史中的发展、维特根斯坦的回应路径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摩尔的常识回应等问题与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提出了有助于文章论证进一步完善的改进建议。

柴萌萌同学表示,她在本次论坛中受益匪浅,不仅在专家老师们的点评指导下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更加明确的精进方向,还结识了许多来自其他院校的同样致力于语言哲学研究的同学。她在与朋辈的交流和探讨中,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汲取了追寻哲学智慧的力量和勇气。最后,她希望自己能把在本次论坛中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哲学学习的道路上再接再厉。



南开大学哲学院是国家哲学基础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也是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参与单位,历来高度重视本科生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贯彻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依托具有四十多年历史的“五四论文”竞赛,着力培养本科生扎实的文献阅读能力、辩证的哲学思维能力、规范的论文写作能力,并积极组织和推荐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增进与兄弟高校同辈学生的学术交流,展现南开哲学学子的风采。

文案:廖祎容、杨帆、柴萌萌

排版:  李嘉男

编辑:马可

校对:马可

审定:卢兴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

南开大学哲学院
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公众平台,是哲学院的宣传媒介,为哲学院的师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