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反思与批判——国际专家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的Anne Alombert副教授主讲,主题为“人工智能的药理学:与斯蒂格勒一起思考数字自动化”。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亚娟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张福公、南开大学哲学院助理研究员宋德超受邀与谈,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谢永康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
讲座伊始,Anne Alombert教授深入探讨了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对书写技术的双重看法。书写被视为“药”,既是毒药,同时又是解药。她引用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释,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类似于书写技术,同样具备“药”的双重性质。Alombert教授进一步认为,从印刷媒体到数字媒体以及AI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还重新组织了大脑的神经连接。虽然大脑的可塑性意味着它可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但这也意味着依赖新技术可能削弱人们固有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因此Alombert教授进一步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同样具备扩展思维能力的潜力,但同时也会带来诸如表达能力的自动化、文化记忆的同一化和虚假信息的大规模传播等风险。因此,Alombert警示,大型语言模型依赖于概率计算,倾向于生成标准化、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她引用《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递归生成的数据会使内容越来越外在化与不相关,系统运作呈现“熵增”趋势。此外,生成式AI能够生成逼真的虚假内容,削弱了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导致公众信任危机。面对上述挑战,Alombert教授将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倡导的解释学和贡献型技术作为解决方案。她举例说明了一些具体平台,这些平台通过集体参与和协作审议,增强了集体智慧和文化多样性,避免了自动化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谈
在接下来的与谈环节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福公老师探讨了AI作为“药”的辩证法,指出技术造成的影响不仅源于其本身,还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他质疑将技术单一维度化的观点,强调AI的作用取决于其社会应用方式。Alombert教授对此表示认同,认为在分析技术的药理学维度时需结合工业生产与技术使用的双重视角,注重技术设计及其社会和心理效应。她补充道,解决方案不仅需要技术性,还需要政治性的变革,以超越消费主义,并促进集体智慧和加强文化多样性。
南开大学的宋德超老师进一步考察了“人工智能药理学”的理论前提,比较了吉尔伯特·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和贝尔纳·斯蒂格勒对“技术”与人之关系的不同模式,并询问Alombert教授上述两者在处理人与技术关系时的不同之处。对此她回应称,斯蒂格勒是通过“第三类滞留”将技术物与人类思想、经验连接起来,他一方面继承了西蒙东关于技术器官学的思考,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在技术“发明”的方面发展了与西蒙东不同的人与技术的关系模式。
END
此后,现场的同学们就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等问题与Alombert教授进行了讨论。王亚娟老师作为主持人再次感谢Alombert教授内容丰富且资料详实的讲座,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案:罗海铨
编辑:杨帆 李佳奇
校对:马可
海报:傅语琴
审核:宋德超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