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家庭-团体/组织全系统干预模型

文摘   教育   2022-07-25 22:00   北京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聚焦角色行为,通过四个水平的分析来对“症状”进行诊断,从而开展精准干预的全系统干预模型。



作者:鲁小华

欢迎阅读此文,并和作者联系:xhlu@bjtu.edu.cn 

此文章版权归鲁小华及“团体工作实务与研究”公众号所有,请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DGCGT,CAMH)与中美团体与组织研究学会(CASSGO)联合举办的团体关系会议及顾问培训以及团体关系在线课程。





01



引  言




随着经济水平增高,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增高,心理咨询与治疗这几年越来越热,门槛越来越高,学费也水涨船高,求学与从业者可谓趋之若鹜,而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效果也日渐要求苛刻。好的咨询必然带来有益的改变,如何促使好的改变发生,是心理咨询从业者持续思考的问题。

目前心理咨询领域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个体咨询,一种是家庭咨询,还有一种是团体咨询,通过不同的理论和技术来促使个体发生改变,这篇文章里,我想介绍一种个体-家庭-团体/组织的全系统干预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不止促使个体发生改变,也促使团体与组织发生改变。

介绍模型之前,我先来介绍下我的教育和受训背景,我本科学临床医学,硕士学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博士在教育学院学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博后的经历是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方向,我的受训也是临床医学,系统的培训是中挪精神分析,欧文亚隆团体,塔维斯托克模式的团体关系顾问,在研究生期间也接受了家庭治疗的培训,后来也接触萨提亚的培训,目前我的身份是高校教师,主要的临床实务是个体咨询与督导,团体咨询与督导,也开始做一些组织发展与诊断的工作。

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我的专业发展道路是从个体到团体到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个体-家庭-团体/组织的全系统的干预模型,这样一个模型,可以同时为个体和组织服务。

我想从如下几个层面来介绍:婴儿到个体的发展过程,个体在家庭中的成长,个体在团体/组织中的发展,最后介绍改变的发生。






02

联结健康的断联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孕育成为胚胎,胚胎通过脐带与母亲相连,获取营养,发育成胎儿,胎儿通过分娩过程与母亲分离,最终剪断脐带成为独立的个体。这个过程始于联结,终于联结的断裂。个体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建立联结,断掉联结的循环发展过程之中。健康的断掉联结更是内化了足够好的联结,获得安全感后的物理层面的断掉联结。

心理学家们详细介绍了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我比较喜欢的是玛格丽特·马勒和费尔贝恩的观点,个体的成长经历自闭期,共生期,和分离-个体化的时期,从婴儿期依赖,经历过渡阶段(反抗依赖),到成熟期的依赖(相互依赖)的过程。探索个体与他人,与权威,与环境的关系,从来都是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个体终其一生也都在依赖到独立的循环过程中发展。

人是群居动物,自人类诞生以来,便发现群居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联结(connections)对个体是非常重要的。在二战后,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开始关注亲子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来提出了依恋理论,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循环成为心理发展重要路径。1959年,哈里·哈洛做了著名的“依恋猴”的实验,证明了“有奶并不是娘”,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当然,有人质疑依恋猴的实验是对猴子做的,其结论可能不一定适用于人,也就是说,对人类来说,“有奶就是娘”依然是可以成立的,只要提供了“奶”就可以了。但1966年罗马尼亚政府颁布的770法令,引发了教科书级的人间地狱的灾难片,证明了“有奶真心不是娘”。770法令规定,禁止堕胎和避孕,同时对少于5个孩子的家庭课税,生育了10人以上的女性还被政府赐予英雄母亲的称号。大量的婴儿出生,但家庭无力抚养,弃婴增多,政府建立孤儿院,但没有足够的受过训练的护工来照顾,忙碌的护工匆忙把饭扔给儿童,便消失了。这些孤儿院的孩子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家庭的领养,大多夭折,智力发育迟滞,动作不协调,冲动易怒,攻击行为增多等。

神经生理学家也证明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也需要有联结。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物种,成为群体成员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依靠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来生存和繁衍。情感调节理论认为,所有的社会物种都需要外部的调节。经过千百年的进化,主要的调节是通过关系(家庭,部落,宗族)进行的。大脑的功能在本质上是人际的,情绪在组织大脑活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内容都是希望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个体的成长发育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关系中诞生,在关系中发展,在关系中生病,在关系中康复。


03

家庭对人的塑造


个体在关系中得到足够满足,大脑的情感调节系统发育稳定,情绪情感和行为以及人格相对稳定,个体就可以向外探索,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成为社会人。反而则会出现分离焦虑,个体难以离开,难以向外探索。出现厌学,退学,难以就业等表现。

下面我们来看下家庭,家庭是最初的团体,个体在家庭中通过与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活动,内化了自己是怎样的和他人是怎样的观念,并影响着自己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知情意行,见图1.

                       图1.早年关系对人际行为的影响

一个足够好的家庭,可以起着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作用,如图2所示。

                                       图2.安全感循环

足够好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起着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作用,孩子获得自信,敢于向外探索,相信家庭会支持自己,关注自己,为自己开心,帮助自己,当受到挫折的时候,也愿意回到家里疗愈,相信家庭会欢迎自己,保护自己,安抚自己,重新组织自己的情绪。

现在很多组织也开始关注员工的安全感,并发现员工安全感与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创新性有关。因此也开始寻找途径建立足够好的组织文化氛围,提供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作用。

04

组织中的角色与角色人


个体离开家庭,经历幼儿园和学校的社会化过程的培育,步入职场是真正社会化的践行和打磨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单位来支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个体与组织的联系是通过角色来实现的。如图3.所示。

                                   图3.角色--组织三角

在之前的文章“成为你自己——关于角色的探索”一文中也介绍过关于角色的概念,这里简单回顾下,

角色:角色是脑海里的一些指导行为的观念,我们不能看到角色,但往往可以从人的行为中推断出他/她的角色。如TA是不是单位领导,TA是不是做销售的等。

心理角色:个体自己对角色的期待,认为这个角色要如何行为,如母亲认为应该如何做母亲,这是“心理角色”。

社会角色:他人对某一角色的期待,如期待老师是怎样的,期待老板是怎样的等,是“社会角色”。

角色人:当一个人被赋予某个角色,且慢慢发展出一套行为准则,使之满足这个角色及所处环境的要求时,也就是心理角色和社会角色相统一,这个人就成为了“角色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下孩子,还不能成为“母亲”,只有生下孩子,且行为举止满足了“母亲”及周边环境对“母亲”的要求,才能成为“母亲”。

个体进入职场,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岗位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职场新人快速适应职场环境,成为不同岗位的角色人。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随着个体的发展变化,周边人和环境的持续变化,“心理角色”和“社会角色”处于持续变化之中,只有“角色人”可以管理自己,这意味着“角色人”拥有自主性,可以“管理”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讲,“角色人”的改变较之“人”的改变更具可操作性。

05

追本溯源——四层次分析


症状是失调的一种外显,我们通过个体的情绪,行为,认知的偏离正轨识别需要关注的点,进而开展咨询与治疗,如厌学的孩子,闹离婚的夫妻,职场受挫的优秀员工,深受职场排斥的员工等,而症状只是一个入口,却不是真正干预的点,有效的干预需要找到关键的靶点,也就是医学领域说的“诊断”,这里介绍David N. Berg介绍的用于诊断和干预的四个分析水平,我直接截图如下:


这里简单概要下就是一个人出现了症状,或一个组织出现了一个“病人”,首先需要从不同层面来分析,如果是这个人个人的问题,如围产期受损,精神发育迟滞,或个性异常,则需要对这个人进行治疗,如送医院,或单独进行训练或治疗;如果是关于这个人的人际,而且是特定的某个人的人际,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则需要把这两个人先分开,或做些调节的工作,直到问题解决;如果这个人的症状反映的是整个团队的问题,则需要对团体动力进行阐述,帮助团体理解如何选出了这个人来表达团体的问题,从而修通团体的动力;亦或者“症状”反映的是两个团体的动力,也许是和两个团体的历史渊源有关。

这里举一个例子,公司老李50岁了,最近出现了疲惫,犯困,遗忘,上班迟到等表现,他自己感觉心情憋闷,不想上班,于是他想是不是自己生病了,同时,他的部门同事也对他抱怨重重,认为他耽误了部门的工作效能,大家都因为他的缺位而停滞不前,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人打报告给总经理,要求开除老李。公司也找了猎头公司想要挖走老李,奈何老李对公司非常忠诚。后来公司就请了一个顾问来对老李和公司进行诊断和顾问工作,顾问发现老李所在的部门是一个高科技部门,在年初的时候领取了一个新任务,需要在年底解决一个技术难关,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顾问了解到部门的年轻员工也认为这个任务非常有挑战,于是顾问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后,得出了诊断,老李的“症状”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在的部门整体的问题,这个部门面对艰巨的任务,集体出现了害怕,胆怯,但这个团体无法面对自己的脆弱、无能和无助,因此老李就成为了这些脆弱、无能和无助的投注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替罪羊”,部门通过指责老李,就避免了对自己的指责。当顾问指出这一点后,部门的员工们就收回了自己的投射,开始面对这个挑战, 而不再指责老李了,神奇的是,老李的“症状”也慢慢消失了。

所以,诊断不同,干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从个体到人际到团体到团体间的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咨询师或顾问更全面精准地分析“症状”背后的原因。

06

改变的发生


诊断明确,接下来就是进行改变了。改变往往是从想法开始的,但从想法到行动还有一个鸿沟,Irving Borwick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他学习了团体动力、塔维斯托克的相关理论、系统思维以及家庭治疗,他的太太做家庭治疗的,在他太太组织的工作坊上,他惊讶于短短几天的工作坊可以引发如此巨大的改变,因此他邀请了这两个家庭治疗师为他的组织发展的项目工作,但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他就思考为何家庭治疗很有效的方法用到组织中却如此糟糕,然后他发现家庭的角色,如父亲,母亲,孩子等都是永恒不变的,就是你无论怎么变,这些角色是跟着你不变的,但组织中就不一样了,你今天是经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那如果想要改变“人”必然会引发很大的恐惧。Irving联想到了角色人的改变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因此就想到了改变角色行为,所以,他通过对角色进行分析,来改吧角色行为,这样一个不愿意倾听的老板,可以改变老板这一角色的行为成为可以倾听的老板,这样,老板这个人没有改吧,只是行为改变了,通过这样的改革,Irving发展了组织角色分析以及一系列的步骤,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从角色行为入手,改变会变得更加容易。

但困难是,我们通常无法进到学校、家庭或企业内部去做这个诊断和分析。公司追求的是效益,可能就一个人有问题,然后其他人都要每天忙着挣钱,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停止工作来,来供我们做分析诊断。因此,我们如何可以不进入组织而能够做分析和诊断?

大家可能熟悉平行关系的概念,1955年,Searles发现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会在治疗师与督导师的关系中见诸行动(act out)或镜映(mirror)出来,对这些反应的分析,有助于对治疗关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理解和解释。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对咨询室内的关系来理解咨询室外的关系。

那么我们在做分析和诊断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办?比如说我们组织一些人在一起,其中一个个体报告他的“症状”,以及症状相关的人和事,以及团体架构,其他人不做评价,也不给予建议,这是倾听,然后表达好奇,疑问,分享他们的假设和想法,通过整合这些不同的好奇,疑问和假设,是否可以平行呈现TA在TA的组织里面的动力?我们通过在这个团体里面,去理解个体发生症状所在的团体,我们就可以帮助他更好的理解他在现实的团体里面的这些症状,从而打开了改变的大门。这就是组织角色分析。

大家可以看出,我很推崇团体咨询和团体顾问的工作,这也是我几年来工作的重点,即使是做个体咨询和个体督导,我也是使用基于平行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极大的帮助到我理解我的来访者和我的被督。这些都归功于我过去和现在正在接受的团体关系理论以及技术的培训。

最后,我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公众号上的文章,以及发布的团体关系会议以及相关课程和培训,我相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团体工作实务与研究
本公众号介绍团体关系相关的理论,以及CASSGO(中美团体与组织研究学会)发起的相关活动,并同时推广其他团体关系相关的组织与机构发起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