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化   2024-11-21 18:15   北京  
毛泽东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他的老师徐特立一再倡导的。学习一定要注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因为当时一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大多喜爱自修,课外阅读风气较浓,很多学生读书贪多求快,却不能领会其中的内涵。所以,徐特立倡议:阅读任何一本书或者任何一篇文章时,必须用笔墨把文章中重要的、精辟的、带关键性的地方加圈加点,必须要在书眉上写出纲要,提出问题,还要摘录精辟的章节和词语,做出读书札记。

毛泽东和他青年时期的老师徐特立在保安。
图源:人民网


毛泽东非常赞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格言,他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用红色和黑色的笔去圈点,并且写了眉批和读书笔记。凡是他看过的书,总是色彩纷呈。有时先用红笔圈点,后在红笔圈点上又加黑笔圈点,甚至加上多次的圈点。每当他再拿出来看的时候,思路就非常清晰,能把第一遍没看懂的地方仔细品读,绝不一知半解。从这些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浓淡的圈点上,大概可以看出他对这本书、这篇文章阅读的遍数和理解的深度。

1917年下学期至1918年上学期,在约10万字的教材《伦理学原理》上,毛泽东的批注就有12100多字,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用红黑两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其中许多批语是联系中国实际情况所作,阐述了自己的伦理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后来这本书被一位同学借去一直没还,大概30年后,这位同学把这本书带到北京面交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翻阅自己在上面的批语,回忆说:“我当时喜欢读这本书,有什么意见和感想就随时写在书上。现在看来,这些话有好些不正确了。”
在一师读书的五年半时间内,毛泽东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日记》和抄本就有一大网篮。毛泽东对这些笔记和抄本非常爱惜,几次搬家他都带在身边,后来又带回韶山老家,存放于韶山冲家中。
毛泽东的课堂笔记《讲堂录》(节录)。
图源:中央档案馆

可惜在1927年5月的“马日事变”后,族人们为避免其落入反动派手中,将他的全部书籍连同这些笔记搬到后山焚烧了。他的私塾老师毛宇居得知,从灰烬中抢出一本笔记和两册课本,一直珍藏到新中国成立后,交给人民政府。这本读书笔记有47页94面,1万多字,前面11页是毛泽东手抄屈原的《离骚》和《九章》的全文,眉头还批有各节提要,后36页冠名《讲堂录》,主要是修身和国文的听课笔记,讲授者是杨昌济和袁仲谦老师。这些批注有他某些思想观念的雏形,流露出他的情感和性格,可以看出他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各种问题的见解。从这些批注中,人们可以寻觅出伟人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轨迹,找到许多研究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重要资料。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开国五大书记求学之路》】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点赞本文! 


人民出版社
关注人民出版社官方微信,即时收取新书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