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文化   2024-11-14 19:26   北京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引领浙江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新时代新征程,要切实把“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把握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邵家村胥岭自然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特别是从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来看,“千万工程”之所以能成为一项得民心的工程,其关键就在于抓住农民主体的核心利益诉求。面对老百姓普遍反映的农村环境问题,党委、政府选择从人居环境整治破题,通过党的领导带动了农民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村内的公共性事项方面,通过党的领导,当地普遍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通过“积分制”的方式,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凸显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因此,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要找到切实有效的抓手,关键在于抓住农民这一乡村振兴主体的核心利益诉求,让农民真正动起来。

(二)坚持农民需要,始终把群众所思所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识别出农民最本质的需要,就必须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就跑遍11个地市开展调研,提出要从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着手推进“千万工程”。尽管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阻力,但是这些困难和阻力的背后,是农民对美好环境和提高收入的迫切需求。“千万工程”的提出,正是从人居环境整治的“小切口”入手,进而形成了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的大工程,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浙江当地就有同志讲:“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因此,坚持农民需要,关键就是要优先发展群众需求强烈、能够使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改善的项目。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新区毗邻太湖的村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三)坚持软硬结合,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浙江在纵深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始终注重面子、里子一起抓,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起来。

乡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每一位村民都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键要做的是把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结合起来的连接点,就在于“和”文化。一方面,农耕文明讲求“和”文化,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突出“和”文化,我们经常讲的包容、和谐、协调、协同、融合、共生等理念,背后体现的都是“和”文化基因。因此,坚持软硬结合,重点是在“和”文化上下功夫,用“和”文化的精华来滋养、滋润“三农”精神,用“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四)坚持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坚持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这是“千万工程”里最根本、最重要的经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20多年来,“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因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思路,避免了规划设计的走样。尽管在表述上,“千万工程”先后发生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不断迭代升级的变化,但是“千万工程”的精神实质和重点任务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通过环境整治,把资源转变为资产,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从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中就可以梳理出蕴含其中的逻辑。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主要是通过环境整治,把那些被占用、破坏的资源腾出来,为资源转变为资产创造基本条件;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借助农村“三变”改革,把资源转化为资产,并通过有效运行,推动资产不断增值;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通过把数字经济等新要素纳入乡村建设当中,进一步推动资产增值,而且在共享发展的主题下,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富。因此,乡村建设既要明确重点,又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

(五)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推动建设发展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这也意味着即使是在浙江内部,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也不一样,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发展旅游和休闲农业。但是,这里面共同的经验是“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农村“三变”改革,从过去的“食利经济”转变为“吃租经济”,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等。这些经验,不仅具有一般性的规律,而且具有可推广性。

事实上,全国各地发展较好的乡村,都遵循了上述几条发展规律。比如,有的地方可能没有山清水秀的旅游资源,但是农业生产能力比较强。那么,有的地方就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形成产业,并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把农民变为村内产业的员工,这样一来,不仅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也推动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形成了地理标识,从过去的“卖产品”转向了现在的“卖品牌”。广东的荔枝、陕西的苹果、福建的食用菌、山西的黄花等,均是通过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了完备的农业产业链,进而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先立后破:走好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之路》】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点赞本文! 


人民出版社
关注人民出版社官方微信,即时收取新书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