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鲜”味

文化   2024-11-05 19:12   北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鲜”为:“鱼名,出貉国。从鱼,羴省声。相然切。”此字为形声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为上下结构。篆文以下,为左右结构。许慎把鲜字解释为一种鱼名,这种鱼出产自貉国。

貉国古时指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邦国。鲜字中的“羊”字,许氏以为是羴字的略写。羴即膻,指羊身上的酸臭气味。这与鲜字中的“鱼”有相通之义:“凡新鱼皆有鮏臭,此乃鱼之尤鮏者,故谓之鲜耳。鲜、鮏双声,实一语也。”

“鲜”的本义为鱼名,又指活鱼。春秋老子《道德经》下篇六十章载:“治大国若烹小鲜。”这里的“鲜”就是活鱼。从活鱼又引申为新杀的鱼、鳖、鸟、兽,再引申为新的。如《仪礼》卷九《乡饮酒礼》载:“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铏、九俎……俎加鲜鱼、鲜腊,三三为列。”文中的“鲜鱼”“鲜腊”为新鲜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有鲜花、鲜果、鲜奶、鲜肉、时鲜、尝鲜等。活物必然是“鲜”的,故有“鲜活”一词。

2024年9月5日,在荣成市成山镇一处渔港,渔民分拣渔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从味觉上,鲜有味道美好之义。古人将笋称为“林下鲜”,今人将茄子、土豆、辣椒称为“地三鲜”。将猪肉、水发海参、鲜虾仁,或猪肉、鲜鱼肉、鲜虾仁,或水发香菇、冬笋、鲜虾仁,或鱿鱼、鲜笋、水发香菇,或水发海参、墨鱼、鲜虾仁等称为“三鲜”。将河里的鱼、鳖、虾、蟹、蚌、螺等称为“河鲜”,将海洋中的章鱼、鲍鱼、鱿鱼、牡蛎、蛤蜊、扇贝、虾蟹、海螺和蛤等称为“海鲜”。

为了保存这些河鲜、海鲜,现代人常用冰冻的方式保存,称为“冰鲜”。在国内各地方菜中,湖北菜以鲜为主要特征,这是由于湖北省内江河湖泊众多,出产众多淡水鱼类,比较有名的鱼肴有清蒸武昌鱼、清蒸鲈鱼、烧鳙鱼头、烧青鱼滑水、白汁胖鳜、红烧鱼等。

坛宗剁椒鱼头。来源:人民网

古代没有味精,菜肴的鲜味除靠原料本身取得外,主要靠添加大骨头、鸡鸭肉、猪肘子、虾汁、笋汁、蕈汁等鲜汤取得。过去,在农村宴席开宴的前一天,厨师们习惯派徒弟或亲自到事主家,用大骨头、鸡鸭肉、猪肘子等熬上一锅“高汤”。菜肴烹饪好之后,大厨们习惯浇上一勺“高汤”来调味。大厨们炒菜放盐的同时,稍微放点糖,亦可调出鲜味来。今天,鲜味调料更多的是用通过化学方式生产出的味精和鸡精调味。

菜肴之鲜经常与“热”并行,清袁枚《随园食单》称:“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晦闷而旧气可憎矣!”新鲜的食物还体现出“嫩”的特征,故有“鲜嫩”之说。如果再将这种味觉转移到视觉上,就有了鲜明、鲜艳、鲜亮、鲜红等词。《易经·说卦》载:“震为雷……其究为健,为蕃鲜。”唐孔颖达疏曰:“鲜,明也,取其春时草木蕃育而鲜明。”这都是在鱼味、羊味鲜美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清蒸石斑鱼。来源:央视网

“鲜”又假借为“尟”,表示少之义。“鲜”在古文中还被假借为“多少”的少。《尔雅》卷一《释诂》云:“鲜,罕也。”《论语·里仁》云:“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个“鲜”就是少、不多的意思,后世有“鲜见”“鲜有”等词。

“鲜”还有一个异体字,作“鱻”,最早见于金文。鱼是古人重要的肉食之一,由三个“鱼”字组成的鲜字,表示的意义本应是众鱼堆积,形容鱼很多的意思,然而古书中不见此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一下《鱼部》释“鱻”为:“新鱼精也。从三鱼,不变鱼。”清段玉裁注曰:“此释从三鱼之意,谓不变其生,新也。”可见,许慎所说的“新鱼精”的意思是指新鲜的鱼,没有变质的鱼。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字中的味道》】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点赞本文! 

人民出版社
关注人民出版社官方微信,即时收取新书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