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其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类型最多样、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岛屿型热带雨林的代表,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海南岛生态安全的屏障,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义。目前,对海南热带国家公园的研究主要从系统建设、系统创新、模式开发和旅游发展等方面进行,从生态学角度对国家公园的评价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物种丰富度和濒危物种上,缺乏对本土物种的空间系统发育和环境因子的评价。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JSE) 2024年4期发表了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王华锋教授研究团队题为“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native plant diversity in Hainan, China”的研究论文(https://www.jse.ac.cn/EN/10.1111/jse.13017),以海南本土植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海南当地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和物种丰富度,以及驱动海南本土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构成的主要因素,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优先保护区域确立提供参考,为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图1 海南本土植物的丰富度、系统发育多样性(PD)和系统发育特有性(PE)。(a)属级丰富度;(b)种级丰富度;(c)属级系统发育多样性;(d)种级系统发育多样性;(e)属级系统发育特有性;(f)种级系统发育特有性。
研究人员利用 106,252 条地理参考标本记录和3,792 种海南本地植物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数据,基于系统发育范围加权周转率指标,将海南植物区系划分为四大植物区系单元,进一步验证四大植物区系单元的模型等级,理解它们的边界和每个植物区系单元的内部结构。最后,采用最佳组合模型探讨该划分背后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中部是植物特有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热点,其次是南部;海南植物区系可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区系单元(1)热带海岸植被(如红树林群落);(2)热带雨林;(3)热带山地雨林;和(4)热带灌木林。研究人员基于30个环境变量探索分布格局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环境能量是决定海南岛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而社会因素中可达性对本土植物多样性影响最大。研究为海南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图2 结合海南自然保护区(a)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b)系统发育指标的高值,确定重点区域和保护空白,海南自然保护区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用绿色表明。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王华锋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整合植物分类学及其应用研究,基于植物分类学知识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热带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国庆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海南大学王华锋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史密斯学会Jun Wen教授和智利大学Rosa
A. Scherson教授等也参与了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繁与热带农业协同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JSE)是以分类、系统发育和进化为核心内容,以描述和理解生物多样性为服务目标的多学科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主要发表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JSE是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生物学大类1区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2013–2018)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2019–2023)支持期刊。最新JCR影响因子3.4,排名60/265,位于Q1区。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2023年连续第十二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