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轻科普丨你认识的中医,还停留在哪一年?

教育   2024-12-20 23:14   上海  



你认识的那个中医,还停留在哪一年呢?

是针灸出现的数千年前

是望闻问切流行的战国年代

是《本草纲目》风靡的明朝时期

是丸、膏、散等中成药出现的明清时期

还是只能想起鲁迅笔下用“原配的蛐蛐”做药引子的百年前

或是你了解到了青蒿素的提取——也就是1972年?

……之后呢

在你的脑袋里就销声匿迹了吗?

中医学发展到哪里了呢



传统中医的智慧:古老而鲜活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中医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形成了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等理论体系。它关注个体的全面性,注重个性化的辨证论治,强调通过“望闻问切”全面把握病情,提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现在回忆起你的宿舍,是否还备有板蓝根、连花清瘟、藿香正气等中成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医都是切实保障人民健康的宝贵财富。




不过,对中医,你有没有过这些问题:



Q


“中医,是一种科学吗?”


如中国科学院网站发表过的一段话:“中医不属于物质科学范畴,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充实自己,但不应该用科学的标准来限制自己。”如果一定要从科学角度看,科学追求客观、可预测、可验证,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同样具备这些特点。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流行趋势的关系,提出的疾病预测模型无疑是可验证的。然而,由于中医学没有像西医那样构建庞大的数据收集与统计系统,其科学性往往被低估。


其实,中医的诞生,本就与“科学”不同源。中医也有自己的关于规律的另一种知识体系,而这一表述其实叫“医道”。它更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整体认知。西医无法理解中医用整体辨证而无法定量的各种理论诊断疾病,而中医同样也不认可西医专注于几项指标不从整体出发便可以给出诊断。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反复验证自己,其理论并非“不科学”,而是对生命规律的另一种表达。




Q


“中医专业的学生们都在干什么?”


中医的教育和西医有相似的基础,但更强调传承与文化素养。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业学生同样也要与可爱的系解、病理、生理们相爱相杀,还更多地要研习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等。同时,中医学教育强调人文培养,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屠呦呦班”还有书画的学习,学校的很多中医老师还很擅长诗词歌赋、阅读古文。这种训练不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哲学理念。

中医学也有自己的蓝色生死恋~


在学制上,中医与西医相似,同样也有“5+3”“5+4”模式,但中医学十分注重从更多的临床实践与名师指导中汲取经验。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接受采访的同学所述,在完成了一周的课业之后,周末还需要跟随学校中医老师跟诊学习,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学生们早临床、早跟师,通过充分通过观察人体的生命现象与病例表征,建立自己的医学实践与认知体系。


中医学:从未止步


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被奉为“脉学之宗”

自此切脉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中医标配;

张仲景阐述了中医理论与治病原则

建立辩证治疗的体系,奠定了临床治疗的基础;

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

麻沸散开世界全身麻醉之先河;

李时珍创立世界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

记录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逾万……


中医学从未停止他的脚步

到了今天,在你的认知之外

中医学又继续走到了哪一步?



大家先来猜一猜,下图是什么仪器呢?


很多人肯定还在想这是什么西医仪器——事实上,这是中医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中医脉诊仪~


它以仿生三指全按搭脉技术,在人体的寸、关、尺位置动态精确施压,获取高精度的数据反馈,进而实现“还原脉学经典,探求感知极限”的脉诊表现。


中医学与科技的融合

从观舌苔到人工智能


中医学并非停滞于过去,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

AI舌诊: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患者舌苔,实现病情诊断的标准化、便捷化,甚至在小程序中即可体验。

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理论、质量标准、生产技术等等的现代化,例如利用现代技术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便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典范。

中医药大模型: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共同开发的仲景中医大语言模型可以回答各种关于中医学的各种问题,有很好的中医方药数据及诊断思维逻辑的推理能力。

中医影像与数据分析:医学影像可以拓宽中医望诊范围,更加可见、客观;通过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也可以推动针灸穴位疗效的量化研究。


仲景——首个中医大语言模型


在不改其整体辨证的精髓的同时,中医学也部分地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技术手段如中药成分量化、数字化经络模型等,正在让中医与现代科技实现深度结合。


中西医结合:相融共生的未来之路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领域,上海医学院等机构贡献了许多成果——沈自尹院士对肾本质的研究以及急支糖浆的发明;针灸调节人体内分泌机制的研究……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还有屠呦呦院士提取青蒿素的突破;创新中成药与中西医结合药物的研发……


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沈自尹院士


治疗的核心在于解决患者的问题,而非拘泥于学科界限。医擅长整体调理与疑难杂症,西医精于精准诊断与急症处理;西医的优势在医院、手术室的规范流水化操作,中医的优势在居家与未病时的快速响应。两者的结合能够提供更加全面、低成本、高效的解决方案。中西医结合在肿瘤免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已有显著成果,例如,针灸增强肿瘤疫苗效果的研究就是一大亮点。同时,中西结合也在推动主动健康管理,如利用中药进行日常保健,结合西医仪器监测健康指标。


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共勉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中西医结合,都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革新。正如中医学追求的“天人合一”,未来的医学也需要更多学科交融,以解决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让我们对中医科学性充满信心!

对中西医结合的潜力充满期待!

健康中国的未来之路,

离不开这种

古今交融、中西汇聚的医学智慧!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02):6-15.

[2]卢朋,李健,唐仕欢,等.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09):1-4.DOI:10.13422/j.cnki.syfjx.2012.09.018.

[3]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等.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02):136-144.

[4]Zhong LL, Zheng Y, Lau AY, Wong N, Yao L, Wu X, Shao T, Lu Z, Li H, Yuen CS, Guo J, Lo S, Chau J, Chan KW, Ng BFL, Bian Z, Yu EC. Would integrated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more benefit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roke Vasc Neurol. 2022 Feb;7(1):77-85. doi: 10.1136/svn-2020-000781IF: 4.4 Q1 . Epub 2021 Aug 26. PMID: 34446530; PMCID: PMC8899656.

[5]Wang Z, Yang L, Qin Y, Wang Y. [Progres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Zhonghua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 2021 Feb;33(2):252-256. Chinese. doi: 10.3760/cma.j.cn121430-20201102-00699. PMID: 33729151.

[6]Tang JL, Liu BY, Ma K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cet. 2008 Dec 6;372(9654):1938-40. doi: 10.1016/S0140-6736(08)61354-9. Epub 2008 Oct 17. PMID: 18930523.

部分资料来源

https://dajingtcm.com/node/141

GitHub - SupritYoung/Zhongjing: A Chinese medical ChatGPT based on LLaMa, training from large-scale pretrain corpus and multi-turn dialogue dataset.


文稿丨李美逸、罗予辰、邱耀庆

排版丨李美逸

图片丨网 络、物流师兔兔版

责任编辑丨陈

克卿书院

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

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ID:fd_keqing

关注我们,获取书院第一手信息。

克卿书院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 | 宣

复旦大学克卿书院
了解书院活动信息,跟踪书院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