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澳门笔会特别推出“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澳门文学贺双庆系列活动特刊,所选作品中有饱含家国情怀的笔墨,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故事,有文学大家的精彩篇章,也有艺坛菁英的桂冠之作,借以呈现澳门回归以来本土创作的多元面貌,并透过艺术与文学,反映二十五年来澳门社会的发展及变迁。相关内容结集成《文艺之城 澳门之美》一书,并追加“二十五个澳门之美”专辑,涵盖“美人”“美事”“美谈”“美景”“美食”五个类别,以文学书写澳门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魅力。
我们特选发部分作品,与读者共赏澳门之美。
澳门
之美
美人
“
作者简介:
彭海铃
”
彭海铃,澳门出生,长年从事教学工作,亦于报刊撰写文章,对本土历史文化甚感兴趣,喜于街巷中追溯沉淀的岁月,常从旧事里寻访流逝的芳华。已出版著作有:《屈指年华》《文学风景——澳门历史城区文学游踪》《看风景的猫》等。
汪兆镛的澳门情缘
彭海铃
澳门小小一地,中西文化共融,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并生相容。民众日常生活、饮食口味、娱乐消遣,兼顾中外。有人说笑,咱们看医生,也可选择中医或西医。
今年的“苦难善耶稣圣像出游”活动,在年初八和年初九两天举行,家住出游队伍经过的街道上,因此每年都能在露台上亲睹庄严盛事,虽非教徒,也是心存敬意。街上仍满是红彤彤的新春布置,一派喜庆欢愉,但苦难善耶稣像身披黑袍,背负十字架,肃穆哀伤,队伍在一串串红艳夺目的灯笼下缓缓行进,乐队奏响哀乐。这场景,和合中西,正是澳门文化的特色。
在一个世纪前,寓居澳门的岭南名士汪兆镛(1861-1939),原来也在某一年的春节,看到了同样的景况。在他那部印行于1918年的《澳门杂诗》中,有《竹枝词》四十首,其中第二十六首是这样写的:“献岁游人每塞途,烛银草锦拜耶酥。最佳风信堂前过,伏地喃喃有丽姝。”其下之注曰:“正月初旬奉耶酥像出游。至风信堂外稍憩,设坛供之。洋女盛妆迎拜讽经。吴墨井诗所谓‘四街铺草青如锦,奉蜡高烧迎圣来’也。”诗中所述,正是新春时节适逢“苦难善耶稣圣像出游”仪式,他挤在“塞途”的人堆里观看,感觉新奇,于是把这情景,用诗歌记下来。
汪兆镛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初冬时节,首次踏足澳门,及后因广东政局不稳、战乱频生等原因多番来澳,断续居住时间共计十三年又九个月,对于澳门独特的社会风情,自有深刻体会。他于居澳期间写成有关澳门的诗歌,数量之多、体会之深、价值之大,实在是近代学者文士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澳门杂诗》(包括《杂咏》二十六首、《澳门寓公咏》八首、《竹枝词》四十首)、《辟地集》、《雨屋深镫词》等等,这些超过一百首的澳门诗歌,当中不少生动地描绘了澳门中西文化并存的独特风景,反映澳门民初时期的社会面貌;同时,他对澳葡政府的管治、赌博弊害、民众消遣、节庆活动等,都极为留意,非仅仅是抱着过客暂居的心态,而是怀有一种对中国领土的关切之情,寄托在诗歌中,抒发爱国情怀。
华洋杂处的风俗民情,对于从内地来居的汪兆镛来说,是新颖而极具吸引力的,他在《竹枝词》的引言中说:“余为《澳门杂诗》,于此间风土,觕志其略,尚有委巷琐闻,足资谭柄者,复得诗若干首,旅窗无俚,弄笔自遣而已。”这类“足资谭柄”的事,在他笔下,成了绝佳的题材。说不定,他对澳门民众能兼享两类文化的精妙独特,会有点羡慕。
在澳门生活的汪兆镛,最能感受中西文化并存的,莫过于节庆活动的轮番举行了。这边厢,在春节期间,他得见“苦难善耶稣圣像出游”,那边厢,中国民间节诞活动接踵而至,非常热闹。第二十七《竹枝词》,记载了农历二、三月时,中国民间节庆活动的热闹情况:“二月二日土地神,三月廿三娘妈祠。箫鼓鸣春灯照夜,风光浑已忘居夷。”二月初二土地诞,对华人来说是重要的节庆,土地神守一方土地平安,信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安宁,人丁旺盛,澳门有不少土地庙以及街巷里的社公,每到农历二月初二,必然香火鼎盛,展示了华人对神明的崇敬和尊重。而天后信仰在澳门亦是颇有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天后庙分布于澳门半岛、凼仔及路环沿岸,渔民出海作业,必先往奉祀祈福,以求平安。农历三月廿三天后诞,不少善信前往天后庙参拜,保佑家宅平安。汪兆镛对于这两项中国民间信仰,竟能在澳门这块被葡人管治的“夷地”上出现,不禁称奇,因之亦印证澳门由始至终都是中国领土,中华文化在这里是永续长存的。
汪兆镛在《竹枝词》第一首中已明言:“笑煞江郎论徙戎,种多白黑与椶红。中华民气休轻视,三百年来守土风。”澳门自明代后期起,因着历史的因缘际会,赶上了一席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宴。汪兆镛对于这场中西汇聚的邂逅,感到惊奇,而另一方面,他对在澳门的华人能坚持保存中华文化传统,觉得欣喜和自豪,“中华民气休轻视”,民族要自强不息,方不会被外人欺侮,因此要坚持传承固有的文化传统,要能“守土风”。由此亦反映汪兆镛对国家、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关切爱护,始终如一。
汪兆镛的澳门诗歌,记录了二十世纪初年的社会风情,也展现了他对澳门以至国家民族的关爱之心,而他在居澳期间,对澳门文学发展、学术研究、佛教文化,以及粤澳文化的传承工作,贡献甚大。在他后半段人生历程中,居澳时间几占一半。1939年,他在澳门去世。来于此,归于斯,这也可算是他跟澳门的一份情缘了。
光阴匆匆,岁月流转,一个世纪过去,汪兆镛在澳门曾亲睹而感觉新颖的中西文化共融特色,各类节庆习俗活动,至今持续不断,而且有更大的发展,变身城中盛事,成为亮丽的澳门名片,每年吸引数以千万计的旅客来访,感受澳门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汪兆镛所处的年代,澳门是中国南方一个由葡萄牙人管理、在他的诗歌中称为“夷”的地方,但今天,澳门已重回祖国怀抱二十五年,不容否认,中华传统文化是这里的根,深植于澳门民众心中,但另一方面,澳门又能融合外域不同文化,而且将之放到日常生活点滴中,再汇合传统文化,从而营造出更大、更强、更进步的中华民族。
“
延展阅读:
汪兆镛
”
【清】汪兆镛出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幼聪颖过人,过目成诵。光绪十一年中举人,辛亥革命后定居广州,不问政事,他曾十二次到澳门躲避战乱,前后居澳近十四年。1939年病卒于澳。汪兆镛居澳期间曾写有《澳门杂诗》一卷,内有《杂咏》《澳门寓公咏》《竹枝词》,遍及澳门的历史、政教、风俗、名胜、建筑等,极富时代特点和地方色彩,以文学及艺术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是澳门文学宝库的珍品,也为后人研究澳门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