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上海》 | 我有一个马赛克不知当打不当打

文化   2024-10-11 15:00   上海  


导演手记
文 | 张怡


雨哗哗地下,是倾盆级别的大。但拍摄并没有延期。我和摄像黄山艰难地跋涉进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这是一所专为脑瘫、智障等孩子提供“全纳教育”的学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颇有“铁娘子”风范的周美琴校长,早早到了。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周美琴


“今天台风,本来通知停课的,但家长还是送来了五十多个孩子。”周美琴校长说:“这种天气能来的,也是真爱了。”


“这些孩子,家长每天都要接送吗?”我惊讶地脱口而出,又赶紧补上一句:“不住校吗?”


“家长当然要接送的。”周美琴校长略带惊讶地回答。


一瞬间,我觉察到我们之间的“认知鸿沟”——


我惊讶,是认为:家长付出这么多,将来能有回报吗?


校长惊讶,是认为:家长为孩子付出,不是天经地义吗?


不求回报、也不去计算“投入产出比”,在这艰难险阻的台风天,家长“无条件的爱”具像化了。


我们来到一间低年级教室拍摄。



“叔叔好!叔叔好!”见到正在架机器的黄山,座位上的一位脑瘫小男孩,挥舞着纤细的胳膊,兴奋地叫喊,脑袋不受控制地后仰着。


向来很酷的“I人”黄山,此刻方寸大乱,停下手中的活,连连回应:“哎、哎!你好、你好!”


肉眼可见,他的心颤了一颤。小男孩却欢快得不行,好似自家地盘来了客人。一位助教及时上前,扶正了他小猴子般扭来扭去的身体。



顺便说一句,特殊学校的师生比是1:2.4,远高于普通学校。在这间有5名脑瘫孩子的教室里,就配备了3名教职员工——一位老师,在黑板前上课;一位助教,在孩子身后逡巡;还有一位阿姨,在教室一角,随时准备打理孩子的生活事宜。


这是标配。


如果你到教学楼的其他地方转转,更是随处可见康复师、心理治疗师一对一辅导孩子的场景。





昂贵的仪器、专业的治疗,免费。四季的校服、丰盛的营养餐,免费。小学6年、中学6年,全部免费。


如此不计成本的“投入”,所期望达成的“产出”,不是语文多少、数学多少;而是孩子们有上厕所需求时会主动示意、在板凳上能坐满十分钟……全都贴在教室后方的“个性化目标”里了。



这真是我见过的“无条件的爱”浓度最高的地方了。整个教室,就像一个爱的“高压氧舱”,十分疗愈。怪不得小男孩会有这样“E人”的举动。


“他们……可以露脸吗?”架好了机器,黄山问周美琴校长。


我注视着校长。如果她跳起来说:“不可以”,我也不会感到意外的。


然而周美琴校长想了一想,答:“尽量不要拍正脸吧,可以拍侧脸和背影。”


又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应。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全然的接纳。显然,周美琴校长早已全然接纳了这些孩子,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更何况,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融入社会。


学校甚至专门为此建造了一个“模拟社区”,一比一还原地铁闸机、公交车、医院、理发店、餐饮店等公共场所,为的就是孩子们将来能够走出家门,适应社会。




这,才是对孩子们最大的爱。所以,她想了一想。


当然,以上心理活动,纯属脑补。因为回来后我也同样在纠结:要不要给孩子们打上马赛克。


在拍摄普通学校的孩子时,我们是不打马赛克的。


我纠结:如果给特殊学校的孩子打上马赛克,会不会令他们产生“羞耻感”?


马赛克,是一种保护,也是一道隔绝屏。


如果他们不能在物理意义上“被看见”,又如何能够在人文意义上“被看见”?


纠结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初见校长时,横亘在我们之间的那道“认知鸿沟”。


那其实更像“高压氧舱”内外,“爱”的浓度差。


只有当社会上“无条件的爱”达到一定浓度,才可以放心撤销这道屏障。


所以,周美琴校长想了一想,我也想了一想。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但愿有朝一日,社会能够进步到,我们无需再想。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海报部分图像为AI设计


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10月11日 晚19:4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纪实人文微信视频号、“方志上海”微信视频号
“上海通”网站视频专栏同步上线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戴诚娴工作室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将在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的优良基础上,继续深耕人文历史、经典艺术、社会现实等纪实类内容,聚焦“影响力与创新性、艺术与人文、深度与思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