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凡倾听 | 聆听陈钢:两代人,一座城

文化   2024-09-28 13:18   上海  


65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横空出世,令初出茅庐的曲作者何占豪与陈钢声名大噪。《梁祝》不仅是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成功实验,同样也彰显着新中国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是文化交融、洋为中用的典范,至今仍是海派文化的标志性作品。


作为《梁祝》的作曲者之一,陈钢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中浸润已久,而他的父亲陈歌辛曾有“歌仙”的美誉,其创作的多首时代歌曲都已载入现代流行音乐史册,至今仍在传唱。今年正值陈歌辛诞辰110周年,而陈钢先生也已近九旬高龄,却仍然激情澎湃地谱写着关于这座城市的繁华盛景。2024年9月28日周六晚19:10,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聆听陈钢讲述父子两代人与一座城市的音乐回响,敬请期待。



本期导演:倪慎真






01




作为一部为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献礼作品,《梁祝》的诞生有其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其背后的故事更是精彩。当时何占豪和俞丽拿、丁芷诺等人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递交不同选题后,时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孟波拍板要做《梁祝》,“能够把‘才子佳人’作为献礼作品,很了不起,他的审美选择也是很高的。”





当时的陈钢24岁,何占豪26岁,虽然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但两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与文化储备,而正是这两条看似无法交汇的平行线,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寻找到了一种特别的合作方式。“我和何占豪合作《梁祝》可以说天作之合,就只有一个心思,怎么把中国的交响音乐树起来。”



陈钢年轻时



二月份开始合作,五月份就要演出。时间紧凑之下,陈钢和何占豪同心协力,丁善德宏观把控,演出前几周陈钢还不慎丢了总谱,但最终还是出色地完成任务。“演出时乐队都是清一色的学生,俞丽拿拉完以后全场鸦雀无声。其实大概没有几秒钟,但你觉得像一两年一样。突然掌声起来,经久不息。”




02




写《梁祝》的时候,陈钢的父亲陈歌辛还在世,从农场的高音喇叭里听到儿子的作品,“他有个愿望,希望我妈妈下次看他的时候带一份《梁祝》的总谱签我的名,他说他还有点意见要告诉我。但是等妈妈再去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所以我永远没听到他最后的意见。”这也成了陈钢一辈子痛心并不愿面对的回忆。



陈歌辛



作为一代“歌仙”,陈歌辛的经历颇为传奇。跟随几位犹太人自学音乐,会拉二胡、吹笛子、弹钢琴,还会写诗。他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苏州河边》,以及《夜上海》《花样的年华》等等至今仍在传唱,不仅能写流行歌曲,古典音乐修养也极高,当时的上海滩顶流女歌星几乎都唱过他写的歌。





“爸爸写《玫瑰玫瑰我爱你》的时候26岁,为什么这首歌会全世界流行,这不是偶然的,里面的动感,爵士乐的内涵,是中国海派文化城市文明的表现,各种不同的版本,用不同的语言唱。这首歌表现的音乐语言,脉络是和时代同步的,所以会被时代所接受。”




03




父亲的魅力与才华深深影响着陈钢,他说,自己的所有作品里都有父亲的痕迹。如今已经步入90高龄的他依然神采奕奕,对音乐依然满怀期待,“我的音乐还没老,年轻人一代一代还在听我的音乐,音乐不老,我也不老。”





曾经曹可凡提议陈钢写一部有关上海这座城市的作品,生活在这个城市越久,陈钢就越爱这个城市,“真正的爱一定是有经历的人,不是看了高楼大厦就爱上,而是知道百年上海经历了什么、容纳了什么。我觉得我很自豪,我经历了这一切,我可以证明这些,用我的作品,用我爸爸的作品,用我们两代人的作品来证明上海是个伟大的城市。”





“其实我一直在心里想,我怎么来书写上海,把它写得很伟大,也可以很亲切,怎么把两代人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我思考了两年。今年《繁花》一出来,突然给我点通了,上海就是繁花,上海的过去、上海的现在、上海的将来,就是繁花。我马上把正在写的这部献给上海的作品,题名为《繁花》,而且就在前两天写出来。”





《可凡倾听》

陈钢专访

9月28日19:10

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将在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的优良基础上,继续深耕人文历史、经典艺术、社会现实等纪实类内容,聚焦“影响力与创新性、艺术与人文、深度与思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