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滩,鸟类的家园》导演手记 | 崇明东滩的20年今夕

文化   2024-09-13 09:52   上海  


导演手记
文 | 唐欣荣

今年年初,当领导把8K纪录片《东滩,鸟类的家园》项目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不由感叹缘分奇妙。上一次到崇明东滩拍摄纪录片是2004年,整整20年前。不仅拍摄地点都在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还拍摄了同一位主角。


20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进入东方卫视实习,在王韧老师的工作室学习拍摄纪录片。当时王老师有个迷你纪录片的创意——《百姓年鉴》,拍摄普通市民在这一年中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五分钟一集的短片,结集在一起,就能反映这一年中时代变迁。


找选题时,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报道:东滩“捕鸟人”金伟国。他是崇明岛陈家镇人,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了一门绝活——“鸟哨”。这本是崇明岛东滩地区农民捕鸟时用于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是该地区农民捕鸟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但是从金伟国这一代开始,捕鸟不再为了取食,而是为了科研和保护,捕鸟之后环志再放飞。而2004年,金伟国正式成为保护区的一名在编员工。


2004年,金伟国师傅一个人上滩涂环志


曾经捕鸟为食的农民,如今成为保护的专业人员,这不正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瞬间么?选题《崇明东滩捕鸟人》果然通过,我带着摄影师,前往东滩进行采访拍摄。


当时的东滩,尚未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鸟类“环志”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崇明东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鸟类环志国际合作的重要地点。所谓“环志”,就是捕捉鸟儿给它带上标记物,这样在世界其它地方再次观察到时,就能揭示鸟类迁徙的路线,给保护鸟类栖息地和濒危物种提供数据支持。所以,环志的第一步首先要捉到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重任就交到金伟国师傅的手上。


2004年,金伟国师傅将捕捉到的水鸟

交到自然保护区和复旦大学的环志人员的手中,当场环志


当年对东滩的印象是,想要前往环志点非常困难,赤脚走在滩涂上,常常要涉水跨过漕沟。我扛着三脚架,摄影师抱着摄像机,走起来战战兢兢,害怕脚下一滑,把机器摔进水里。


而且印象很深的一幕是,东滩滩涂上不仅有鸟,还放养着无数的水牛,要知道崇明水牛是远近闻名的上海市优秀畜种,当时就是放养在滩涂上。数量之多,简直就像来到了非洲大草原。当然,后来保护区里就不允许再放养水牛了。


当年的工作条件,也比现在艰苦得多。因为路途不方便,金伟国师傅午饭是在自家船上解决的,直接舀上长江水就用来淘米做饭了。捕捉到的鸟类,也是在滩涂上露天进行环志。不像现在,新建了保护站,工作人员可以在室内操作,免受阳光直晒之苦。滩涂上也建设了步行的栈道,既方便了工作人员和我们的顺利到达,金师傅中午能赶回家休息了。


2004年,金伟国师傅环志结束,
在自家船上舀水淘米做饭午休


今年,2024年4月的鸟类迁徙季,还是在滩涂上,我们前往拍摄环志故事。摄制组再一次见到了已经花甲之年的金师傅。除了年龄上去了,工作还是和当年一样,日出前就摸黑出发了。因为清晨是鸟类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最佳工作时机。20年前,他正式成为保护区在编员工,20年后,他面临退休,也算又一个人生关键节点。但是他的手艺还将传承。当年他是一个人上滩,如今带着徒弟。有几位徒弟已可以独挡一面了,而最小的徒弟高前华还没有出师,跟着他的师傅一起上滩涂环志捕鸟。


2024年,金伟国师傅和徒弟上滩涂环志


见到我们,聊起20年来保护区的建设,以及人来人往,不胜唏嘘。20年来,2005年保护区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成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更是在今年,正式确定为“世界遗产地”,成为上海首个也是唯一一处“世界遗产地”。


从环志工作的开始到多年后的今天,东滩环志的鸟类总数累积超过55000羽,尤其是鸻鹬类“环志”数量,占中国完成数量的90%以上,成为中国鸻鹬类环志的代名词,成就举世瞩目,其中也有金师傅的功劳。而金伟国师傅这20年也是变化巨大,2011年,“鸟哨”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就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在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了劳动模范。


回看我们摄制组,也是变化巨大。当年是一台标清IMX摄像机(绿色磁带),虽然说贵为广播级价钱不菲,其实性能平平。如今,我们带着两套8K摄影机,以及1000毫米的长焦镜头,期间设备不知道叠了多少代,不可同年而语。



2024年,《东滩,鸟类的家园》摄制组
与金伟国师傅在一起


纪录片设备的升级,相应的也是项目任务的升级。金伟国师傅的故事,只是《东滩,鸟类的家园》中的一小部分,是关于人类保护工作的部分。而整个“鸟类家园”的故事则更丰富,记录在东滩生活的野生鸟类。由于东滩是迁徙鸟类栖息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类群。


2024年,《东滩,鸟类的家园》
摄制组部分成员在东滩保护区


其中春秋迁徙季的故事,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为主角,以数量庞大的鸻鹬类为代表的过境鸟类;而夏季的繁殖季,则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为主角,以普通燕鸥等为配角,在东滩不同鸟类哺育后代的故事。而越冬季节,在东滩最多的是天鹅和各种雁鸭,最珍稀的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


白头鹤


为此,我们摄制组在不同的季节,进入保护区,无论冬季严寒还是夏季酷暑都在连续拍摄,才记录下来不同季节的鸟类各自不同的风采。野生动物的拍摄很不容易,必须有十足的耐心和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科学和野生动物的理解,才能讲好故事。虽然现在保护区条件好了不少,但是要真正接近动物,还要穿下水裤趟河涉水,冒着虫叮蚊咬,才最终记录下镜头前十分珍贵而鲜活的动物画面。


比如,滩涂上黑脸琵鹭和鸻鹬类,长着不同的嘴就有不同的觅食策略,各展所长。又比如黑嘴鸥和普通燕鸥,虽然是彼此邻居,但是养育子女的方式,一个粗放一个精细,相映成趣。


黑脸琵鹭


动物在镜头前越鲜活,也从侧面展示了东滩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成果。比如黑嘴鸥的繁殖,过去在东滩是没有的,是2018年才发现在生态修复区有几对前来繁殖。这是随着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尤其是滩涂植被的外来生物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起到良好生态效应的反映。


普通燕鸥雏鸟


所以《东滩,鸟类的家园》中,既有像金伟国师傅这样的专业工作者,以及上海科研院所高校和普通市民保护、关爱东滩湿地的记录,也有野生鸟类以此地为家园,精彩生活的故事。全方位的展示了崇明东滩的功能与魅力。目前还在紧张剪辑和后期制作中,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广大观众见面。


环志小队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秦博工作室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将在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的优良基础上,继续深耕人文历史、经典艺术、社会现实等纪实类内容,聚焦“影响力与创新性、艺术与人文、深度与思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