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对话奚美娟:我无法消弭时间的存在,我一直热爱

文化   2024-10-19 16:42   上海  





  “表演本身,就是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沉浮也好,起落也好,都无所谓。
  一切都是为了去发现、
  去塑造好的艺术形象。”

[ 印象 ]节目第五十二期,
  主持人张颖对话
  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
  走近角色背后的演艺世界。



点 滴

心无旁焉的演艺之路


 [ 印象 ]Vol.52 对话奚美娟 节选


奚美娟,国家一级演员,出生、成长于上海。从上戏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现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里成为了她艺术生涯的起点。随后十五年的时光里,奚美娟心无旁焉地在戏剧领域钻研,《万水千山》、《枯木逢春》、《罗密欧与朱丽叶》、《萨勒姆的女巫》、《留守女士》等话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她成长与蜕变的见证。也正是凭借在话剧领域日渐精湛的功底,奚美娟在90年代开始涉足影视领域。


 电影《假女真情》剧照 


“上海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我从小就对表演艺术充满了向往,觉得能够站在舞台上,用表演去触动观众的心灵,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1988年,奚美娟在中国艺术节上出演中国首部写意话剧《中国梦》并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0年,她又凭借在电影处女作《假女真情》中的出色表现摘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1992年,凭借《蒋筑英》中精彩的表演,奚美娟获得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话剧《中国梦》剧照 

学院派的系统表演训练,为奚美娟打开了探索表演艺术的大门。但是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演员本身的审美、经历、感受彼此联结,形成对于人物理解的独到见地。

演员的主体情绪与角色的情绪合二为一,你就怎么做怎么都对了。演员进入了这种境界后,表演起来真是舒服极了,那同样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且这是从事表演艺术行业的人特有的幸福和享受。


人 物

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与表达

 
 [ 印象 ]Vol.52 对话奚美娟 节选 

对于奚美娟来说,表演,如同明天,如同生活,是一种与万物一样的存在。丰富细腻的内心感受力,充满力量的表达力,奚美娟所演绎的角色身上总具有一种真实感和生命力。她说,艺术的敏感是藏在心里的。只要对一样事物足够热爱,一切你所珍视的、你所咏叹的便终将汇合。


 电视剧《红色康乃馨》蓝思红(奚美娟饰演)


《老有所依》里的慈母谢亚芝、《保姆》中泼辣的杨阿秀、《红色康乃馨》中老谋深算的蓝思红、《坐庄》里心狠手辣的薛淑玉......无论是善良温柔的母亲,还是复杂矛盾的反派,奚美娟都能于千丝万缕中精准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其内心的挣扎、痛苦、欢乐等情感状态完美地呈现出来。

对艺术创作来说,重要的是你的创造力还在不在,对生活的态度还是不是积极,对社会的敏锐度还够不够。假如不敏锐了,你拿出来的东西就会平庸。


作为演员,奚美娟也同样非常注重在表演中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其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家庭、亲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和表达。


在电影《妈妈!》中,奚美娟饰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女儿“冯济真”,这是一个复杂而多重的角色。带着接受挑战的兴奋感,奚美娟将一位在高校从教的知识分子从少言寡语、温柔善良,到患病后性情大变、外放乖张的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处理与母亲的关系时,奚美娟饰演的“冯济真”既展现了作为女儿的依赖与脆弱,又体现了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勇敢,将母女二人间难以言明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被分在一个大类的人物,个体也都是不同的。虽然已经拥有丰富的表演实践经验,奚美娟依然一次次于细微之处,重启自己,以理性的逻辑辅以细腻情感,展现生动的人物角色。


 电影《妈妈!》剧照 


凭借电影《妈妈!》中“冯济真”一角,奚美娟再度摘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她说,这就像生命又开了一次花。

激 情

内心的热爱与不懈地追求


[ 印象 ]Vol.52 对话奚美娟 节选 


从35岁第一次获得“金鸡影后”荣誉,到67岁凭借电影《妈妈!》再次夺奖,时间的流逝无法被消弭,但是创作的热情从未减弱。在奚美娟看来,表演这个领域是不会饱和的,这里如同开垦地,只要你愿意挖掘,就会有新的东西。

“我干了一辈子表演,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但因为喜爱,所以从来不会觉得辛苦。”


 2024年话剧《北京法源寺》排练场 

演员奚美娟(中)、李永贵(左)、宗平(右 )


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奚美娟总是保持着一种探求精神。她认为,一个好的演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每一场戏的演绎都必须保持最新鲜的状态,这样才能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关联。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奚美娟、周杰、贾一平等主演的原创话剧《北京法源寺》已经演绎了9个年头,演出近80场,每次演出票都会被一抢而空。曾经有个观众留言:“第一次看《北京法源寺》时我20岁,今年我26岁了,再看《北京法源寺》与当初的感受和理解完全不同。”


奚美娟说,演员与观众是在共同成长的。这是一种向上生长的表达,演员在舞台上,抛开了角色的重复感,不停地创新和修整,让角色表达产生了更多可能性。


当然,你也可以一成不变地重复9年,但我们都不是那样的演员。每次在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会探讨,比如说:哎,你那句话实际上是不是可能是那个意思?

“我身后是一片惶惶然的大清版图,大清,植桑、耕田、人民、炊烟,一个美好清明的大园子”。

相比奚美娟曾在不同的电视剧中多次扮演过的慈禧形象,观众在《北京法源寺》中所见到的慈禧,不仅是身居高位的太后,更是女人、母亲、年迈的长者。每一场戏,奚美娟都在感受角色的家国情怀、母子之情。每一场戏,她都希望可以再深入一点,再贴切一点。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观 与 演

不远不近、恰如其分


 [ 印象 ]Vol.52 对话奚美娟 节选 

2022年是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这一年奚美娟名列“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更是应《新剧本》杂志之邀,写下了《弹指一挥40年:纪念小剧场戏剧40周年兼谈《留守女士》的表演》的纪念文章。

“《留守女士》实际上是一部以小剧场形态呈现的直指生活现实的情感大戏,它在戏剧样式与表演观念上都为当代戏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人们留下了探索的路径和专业思考,这值得戏剧研究工作者做认真的探讨。”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奚美娟、吕凉主演的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就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在上海,首演后连续演出半年,观众热情高涨,甚至出现了买票后需要等待一个月左右才能看到的情况。

 话剧《留守女士》剧照 

大剧场舞台的演出,因为物理空间的存在,观众与演员之间有特定的审美距离。而《留守女士》则不同,小剧场是在逼仄的空间环境里展开表演的,观众席只能坐二百人左右。


戏剧必须走进舞台才有更好的生命力。它有着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直面交流。人和人之间是有气息相通的,这种交流只有在剧场里可以发生。这也就是戏剧所蕴含的这种持续魅力之所在。

在《留守女士》的一场演出中,导演俞洛生让奚美娟饰演的乃川从观众席中出场,一时间戏里戏外难以分辨,甚至有观众直接和奚美娟打起了招呼。“第四堵墙”的打破不仅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惊喜,也让奚美娟自己体验到了全新的表演境界。

此时观演距离的改变,在观众与演员之间也会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奚美娟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演出的细节。在话剧的最后一场戏中,她与吕凉饰演的留守男士分别时,一束追光打在她的身上。在那一刻,奚美娟与乃川,仿佛就是一个人,眉毛的颤抖、胸口的起伏,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可能被观众真实地感受着。不管是观众,还是演员,这都是一种崭新又立体的体验。

 话剧《留守女士》剧照 

也正是因为《留守女士》,当时还在中戏念书的田沁鑫知道了奚美娟,她翘课来看了这部轰动的戏剧,看完以后便想,将来一定要和这位女演员合作。不过一直等到2015年,田沁鑫才真正找到奚美娟,邀请她出演由自己编导的《北京法源寺》中的慈禧太后。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所有的美好就是这样相遇的。

从事表演艺术多年,奚美娟仍在不断研究如何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这种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正是推动她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动力。奚美娟通过自己数十年的表演经历,向我们展示着演员的魅力和无限可能,未完待续。


如竹之挺拔

如花之隽秀

如水之潺潺

一切都是因为它是它

所以才存在。


节目正片将于2024年10月20日19:30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本节目由上海农商银行冠名播出


《印象》
对话演员奚美娟
10月20日19:30
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真实传媒)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将在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的优良基础上,继续深耕人文历史、经典艺术、社会现实等纪实类内容,聚焦“影响力与创新性、艺术与人文、深度与思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