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庭暴力”这个词,人们往往会把其与打骂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觉得只有打骂才算得上是“暴力”,但却不知道,心理上的折磨、精神上的压迫、言语上的攻击……其实都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展现形式。
因此,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从未打骂过孩子,为什么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家长只是没有“看到”,如今的“家庭暴力”已并非纯粹的打骂。
它不只是指单纯的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攻击。
它的隐形化,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受到伤害,也让父母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着“家庭暴力”。
如今,“机”不离手已经是成为人们的日常,手机无形之中成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一些家长在照护孩子的时候喜欢刷手机,对孩子的需求一味地应付甚至置之不理;
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省事儿,在照看孩子时,习惯性地把手机(或电子产品)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玩手机。
或许这在大人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伤害不小:父母对孩子的“召唤”不作回应,无视孩子所需,进而让孩子失去与家长沟通的欲望。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管理差、个性较焦躁等问题,这些伤害不亚于父母对孩子一顿打骂。
“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会呢,真笨!”
“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还不为了你!”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太伤我的心了!”
……
类似的话,其实时常发生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当家长脱口而出时,事实上就已经在伤害孩子了。
就像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隔壁桌坐着一对母子,孩子看着正是上小学的年纪。
妈妈在等餐期间给孩子辅导作业,菜还没上齐,这位妈妈突然大声起来:“这道题上次不是讲过了吗?怎么还错,都说几遍了,你怎么就不带脑子,是要气死我吗!”
男孩赶紧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眼睛盯着地板看,隐隐的能看出正在抽泣。
孩子妈妈似乎还不解气,继续训斥:“你还好意思哭,我都没哭,给你气得半死。”
孩子不敢反驳,脸涨得通红,不敢言语,直到妈妈接电话走了出去,这才大声哭了出来。
无疑,一个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就这样被妈妈摧毁了。
贬低、嘲讽、恐吓……家长的这些行为,其实都不亚于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并且这样的伤害,往往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甚至一生都难以治愈。
所以,咱们家长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对于孩子来说,“爱”不是把他们抓在手里,不是无视他们的意见。
当然,也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们身上,更不是去说一些话、去做一事去打击孩子,却还说这是为他们好。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孩子对于未来才能够更有自信!
对此,你认同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