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各地的老家过年一定要吃啥? | 豫记

文摘   美食   2025-01-25 18:01   河南  

食物是慰藉人心的良药。


一代代感情表达障碍的父母们正是靠年菜来迎接儿女的“家乡胃”。

 

你家过年一定要吃啥?



王小米|  撰文




01/
豫西的油饼和炒豆面

河南最西部的灵宝,在小年之前家家忙碌异常。

 

地坑院里的王女士动作麻利地擀面、撒油、卷馍,她正在做的就是油饼,这种油饼是用来祭祀天神的,祭祀完天神,放到一个空屋里让他自然结冰,可以存放很久。

 


烙这种油饼用的是麦秸软火,出来的饼又酥又香。


地坑院上的村民抄着手,叽叽喳喳的,看着袅袅炊烟的院子,讨论着今年过年的储备。

 

陕西与河南交界处过年必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炒面豆。


面团切成豆子大小,加沙炒透,干燥之后能保持几个月都不变质。






02/
豫北的皮渣


到河南最北边的安阳,过年又是另一种风味了。

 

安阳小伙伴如是说,他们那边一定要吃皮渣。


皮渣是粉条的分子料理。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卖粉条、粉皮的业主,每天卖的粉条多了,就留下了一些碎的粉条,他把这些碎的粉条,就卖给了当地的小饭店。


 

有一个饭店的小厨师,非常勤快,将碎的粉条煮软,捞出来后加入葱、蒜等调料,再加入红薯淀粉,再搅拌均匀,放入碗中,再经过笼蒸,就制成了皮渣。流传至今,成为家乡的特色小吃。

 

皮渣可炒可煎,但过年时候安阳人还是最喜欢拿他做成弹弹的扣碗,说起来就让人留口水了呢!




03/
豫中的扣碗、
包子和卤猪肉


说到扣碗,就不得不提起开封过年可真离不开它。


当然,河南离不开扣碗的地方很多,妥妥的有几十种做法,为啥单说开封呢?

 

据小伙伴讲述,他们的扣碗是真多啊,坛子肉、排骨、芥菜肉、海带肉、小酥肉、四味菜、腐乳肉、丸子等,不止这些,素的还有莲菜、豆腐、素丸子等。



我觉得其他的都司空见惯,就是芥菜肉十分耐人寻味。

 

芥菜的香味和肉的香味融合都一起,浓香可口、肥而不腻。趁热吃肉烂醇香、入口即化,再加上芥菜解腻净口,加在热馍里吃更香。

 

另一个同样在中间的城市驻马店过年要蒸包子。

 

由于馅儿的不同,过年要包的包子分为红薯豆包、荠菜粉条包子以及瘦肉野菜包子。


这三种包子之所以只集中出现在过年期间,正是因为这些包子馅儿的材料,在冬末春初最当时令,吃起来最好吃也最应景。


其中最有特色,平时最不太可能见到的当属红薯豆包。

 


红薯豆包特别在馅,将洗净红豆倒进柴火大锅里水煮熟捞出,与切成小丁的红薯混合搅拌成的馅儿,吃起来软糯香甜,体会一把碳水化合物的幸福感。

 

除夕夜的必备叫“猪头四蹄”,是祭祀上供最主要的贡品,就是安放在一个大盆里由猪头和四蹄,当然还有猪尾巴摆成的一头猪。





04/
豫南的焖罐肉和腊肉


初次认识闷罐肉是在一个不起眼的信阳炖菜馆,当时一吃我就被惊艳了,俘获了。

 

肥肉q弹,瘦肉弹牙,这是什么神仙肉!


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也是信阳过年的硬菜,家家户户都储存有闷罐肉,头一年腊月炒了闷罐肉,封存起来,可以吃到第二年冬天。

 

浓香软糯的闷罐肉,承载了信阳人的味觉记忆。



至于闷罐肉的起源,具体已经不可考究。

 

大概因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养的猪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杀掉,猪肉吃不完就要放坏了,信阳人就想办法用盐腌渍了做成闷罐肉来储存。

 

信阳过年,还一定要有腊肉!腊肉!腊肉!没有腊肉真的不完整。

 

一进入腊月,你就能看到壮观的晒腊肉的场景,我觉得应该他们应该是用腊肉的晾晒量来判断贫富的。



有一年腊月,河南郑州贾鲁河桥上,在长达200米左右的栏杆上,挂满了各种腊肉,品种非常多,有猪肉、鸭肉、鸡肉、鱼肉,场景非常壮观。

 

在腊肉的旁边,有一名男子坐在路边玩着手机,据他说,这些腊肉都是他制作的。男子的老家在河南信阳.........

 

碰见有这么多腊肉的男子还不心动?




05/
豫西北的驴肉丸子


河南大部分地方过年都有一个程序叫炸货。


反正各地叫法不一样,有的叫过油,不要纠结细节,我想说的是,各地一般都会炸丸子对吧?

 

粉条丸子,肉丸子,韭菜丸子,绿豆丸子.........



沁阳跟他们这些胭脂俗粉都不一样,此地炸的是驴肉丸子。

 

本来嘛,这里的人什么都要做成丸子吃一吃,就别说过年了,素的肉的,凡是能做成丸子的。


人们总想着做成丸子过过油,你要说炸个七天七夜那是大户人家,不炸他几筐东西,老百姓怎么叫过年呢。

 

所谓穷也吃得起,富也吃得起,说实话,纯肉炸过不好吃,驴肉丸子估计就是那时候的人研究出来的。



驴肉丸子炸出来那个硬啊,硬的可以打乒乓球。这也不是这么吃的,要放锅里加水加菜,一熬,成了!驴肉丸子汤,方可入口。

 



06/
豫东的花馍


周口地区必备的则是花馍。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大家对年前蒸花馍非常重视,因为祭祀要用,并且,整个正月都要吃过年蒸出来的花馍。

 


无论是在淮阳的花馍还是沈丘的顾家花馍里,蒸枣山都是一个喜庆也是特别严肃的事情。


最怕说错话,比如“气死我啦!”“我跟他不熟”之类的不吉利话,寓意蒸笼漏了气,馒头不熟,那一年的好运气就没啦。

 

因此,蒸枣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各家的家庭主妇都小心谨慎,不说闲话。


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主妇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

 


像“烂了”、“完了”、“不熟”、“黑”、“不熟”等词语,都被视为不吉利,此时是绝对不能说的。

 

在周口项城有句俗语: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女婿。

 

意思是,大年初一,人们在家里拜见爷爷奶奶等自家人,初二去拜见姥娘家的人,去姥娘家拜年,姥娘不仅要发压岁钱,走时还要送一个枣山馍,这就是“背枣山”。



背枣山的意思可不少,意味着姥娘疼闺女,更爱外孙,外孙长大了,不要忘记姥娘家的人,人们常说,三辈不忘姥娘人。

 

也象征姥姥美好的祝愿,希望外甥家快快富裕起来。俗话说:“外孙要想暄,姥家背枣山”。

 

最后,也希望外孙像枣山馍一样身强体壮,快快长大。

 


你看看,过年一直在过的这些习俗,是不是你从未深究过其中的深意?


那些吉祥话、讲究、甚至连食物也被赋予了团圆、吉祥、如意的含义。

 

说到底,人类生来是很无聊的。


不靠这些折腾,独个儿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总说不想回家过年,其实是在傲娇吧?

 

被说中的也别恼,祝大家虎虎生风,生龙活虎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豫记2025新年献辞
河南中不中?| 豫记

© THE END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96661121

豫记
全球河南人的文化食粮。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