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后一场国考是怎么考的?|豫记

文摘   2024-12-02 18:03   河南  
一年一度的国考在昨天落下帷幕,有人说国考才是最接近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

120年前,也就是1904年光绪十三年(甲辰年),在河南开封贡院,清朝举行了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因当时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为庆祝太后寿诞,这一年的会试和殿试称为甲辰恩科。

甲辰恩科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而这场考试的考题也上了难度,考察的内容涉及历史与时政、人才选拔、外交等等。
 

假如穿越到这场考试,你会怎么答?

正方 | 撰文




01/
甲辰恩科-会试第一场

会试日期:三月初八至三月十六日。

考试地点:河南开封贡院。


考试分三场,共13道题目。

会试第一场,考史论

上午10时,试题发放,试题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

贡士们需要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

会议第一场 史论

  1. 周堂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先不说该怎么答题,单单是这些题目放到现在我们有可能都读不懂。

第一题是朝廷与地方势力关系,以周朝分封唐朝藩镇导致中央朝廷弱化,而秦朝北魏过度强化中央集权,这道题与当时晚清汉族地方实力派扩大、各地督抚时常不听号令有关。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不久前的庚子年(1900年),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两江张之洞、湖广刘坤一、盛宣怀等地方实力派划界自守,发起东南互保,自行与与各国领事进行谈判达成协议。

协议虽未签字,但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不言自明,会试的第一题正是借历史论时政。

后面的题目涉及国防、变法、人才选拔和外交,无不与晚清时期列强侵略、变法求强图存等一系列国家内忧外患有关。

借史论今,考察考生对历史的了解对时政的见解,又希望考出一条救亡图存之路,集思广益。



02/
甲辰恩科-会试第二场

接着来看会试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这场考试更贴合实际,不仅要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定的见解,还需要有提出的可行措施。

会试第二场 各国政治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一百多年前的科举考试,考察范围之广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单单这五道题,就考到了教育改革、外交政策、还有引进外国参谋治理国家、考农业经济、考如何用国际法保护我国侨民华工,仔细看下来,这些问题无一字八股,无一字无用。 



03/
甲辰恩科-会试第三场

如果说这两场考试没有难倒你,接着来看会试第三场。

会试第三场,考经义。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如果说前两场考试涉及当时的热点以及时政论要,那么会试的第三场就是“四书五经”了。

第三场会试选择了这三句话作为考题,想必有一定的含金量。

其中第一句话中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也是如今河南大学的校训。

在没有课本、没有教学大纲,更没有人给你划重点的情况下,唯有读遍天下书才能出类拔萃。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可见一斑。



04/
开封贡院—科举历史的选择

最后说说这场会试的地点,能够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1900年庚子之乱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当时慈禧、光绪仓皇出逃,他们在开封行宫作出了在河南贡院进行全国会试的决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庚子之乱中顺天贡院被焚毁,京师之地没有适合会试的场所。加上庚子赔款数额巨大,清廷已无力重修或者再建新的贡院。 

第二,河南贡院设在开封,位置适中,便于全国士子往返。同时也有利于清廷派驻考试官员以及士子及时赴京参加殿试。

第三,河南贡院占地广,房间多,有条件担负起考试的重任。

第四,面对直隶、京津、太原、山东等地义和团的反抗,八国联军在和议中明确规定上述地区不能举行考试。当时河南尤其是开封地区相对稳定,在这里举行考试,不易引起外交纠纷。

于是,这里成了中国最后一场科举的地方。

如上文的会试考题所写,这场会试的考试内容也并非我们以往所以为的全是八股文、没有用的脱离社会的学问。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它选拔人才的方式,也都有其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不同的年代共同创造着非凡的成绩。

如果有对考题的见解,欢迎大家留言。因为这将是一百多年后新时代与科举碰撞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没有空调暖气的年代,人们靠啥取暖?| 豫记

河南服务业企业100强榜单竟然没有胖东来,谁评的?| 豫记


© THE END


豫记小秘书:salome1203(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96661121


豫记
全球河南人的文化食粮。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