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1949〉
唐拉山 戴茂文
梅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她像-块宝石一样镶嵌在雪峰山脉北端的湘中腹地,城区0·97平方千米的地盘却演绎着这块宝石的风釆荣光。旧时宁乡、益阳〈解放后增设桃江县〉,涟源〈1951年后新设〉,新化等县的边远乡镇及本县前乡片近2000平方千米范围内,农副产品主要就散集在这里,宝庆的百货也很看重这方宝地,使梅城真正成为“六县通衢,八方集镇”。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深的历史渊源,也使梅城像世外桃源保持着这块净土的圣洁。日寇的敌蹄践踏我中华大地时,先后爆发了中日麓山会战,常德大会战,衡阳保卫战,都发生在梅城的四周,距梅城最近的常德也不过是90千米远,据说日寇的先遣部队巳深入到马迹塘一带,却不敢贸然向梅城方向进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梅城四周都有日寇的活动,独有梅城,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梅城为-块山间盆地,四周山高林密,沟壑纵橫,连绵数+千米,关隘险峻,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东面有蛇坡仑关囗,再延伸至高明司徒岭的九关十八锁,易守难攻。巍巍梅岭橫亘在南面,像天然屏障,拱卫着梅城。再向南十多千米有田心桂子岩,喀斯特地貌,溶洞密布,奇山兀石,像迷魂阵一样,难以布阵用兵。西面近郊有石城肖家坳隘囗可挡来犯之敌,再把防线推至乐安与新化交界的黄柏界鸡叫岩,如有来敌,定叫他有来无归,葬身在悬岩绝壁之下。北面十里处的桃子坳隘囗扼守方便,把持着北向的洢水,沿洢水而下至+五千米至仙溪的简家塅便进入洢水河谷直至山囗,又是十来千米。这河谷是北入梅城的必经之路,河谷两旁陡直的山壁下沿河只有一条小路,遇上山洪,交通堵绝。梅城就是因为这几道辐射开来的防线,使它像铁桶一样坚不可破,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它远离战火,保持着这座山城美丽安宁静谧的尊颜。
抗日战争期间,实行焦土政策坚壁清野,长沙文夕大火〈1938年11月13日〉后,梅城成了大批难民的不二选择。尤其是1944年湖南省政府安化行署的设立〈设址启安坪〉,湖南省高等法院的迁入,长沙一批高等院校亦迁址于梅城周围,避难的难民数达到高峰期。另外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亦驻在梅城,使一个不足千人的小镇,一下子人囗澎胀起来,有人说最高峰上万人。
大批难民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投资现金,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给梅城带来了无限商机。一时梅城窄窄的街道店铺林立,商贾如云,滿街终日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像,展示着梅城商业的辉煌。
梅城市区以县衙门为中心向东南西面展开布局。衙门座北朝南,左侧为东正街,面对南正街,右侧为酉正街,东西两街共一千米左右,南街不足四百米长,城区不大,倒是大街小巷的棋盘街的布局。比较大的巷子有东正街相接的北街,很短,北街尾是黎明小学,黎明小学通往北宝塔那段路称救生路(古时梅城的泄洪通道)。有东正街与穆清巷相连接的育婴巷。东正街快到街尾的地方叫十字街,与东正街垂直北通小石桥、蒋家大屋,十字街东接大中中学至洢水河边,与东华阁隔河相望。十字街南通大码头小南门。南正街中段有条很长的巷子叫穆清巷,向东与小南门+字街相连接。西侧有条巷子叫稻谷巷,往西与西正街的先贤巷连接。西正街北侧有条高墙弄子,直通县衙背后梁乙溪。接近街尾的南侧就是与稻谷巷相接的先贤巷,巷尾是挑水弄子,南正街过桥通往南桥塅。西正街街尾往北是进贤门,巷子不长,通往安化县立简易师范〈安化一中前身〉。西正街出了酉城门,便是面河而建的一排民房,足有百多米长的半边街可通往乐德小学〈现梅城镇中学的前身〉和紫云山。总之,梅城市区虽小却也是四通八达,挺方便的。梅城这地方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霜期较短,雨量常年适中,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很适宜农作物生长,尤其是蔬菜的种植,故有“东门的萝卜,南门的白菜”之说。另外,洢水绕城而过其流量常年在21·5立方米秒,在城东南道士山与樟溪汇流后更是水量丰沛。人居条件的优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合适的。
梅城的人文环境也是令人神往。洢水拖蓝,紫云晚照,双塔对峙,梅岭葱郁,孔庙肃穆,武庙凛然,蚩尤的传说,莫徭的遗风……,使梅城尤显悠深神秘,也是兵荒马乱时难民处世的首选。梅城的先天后天条件,得天独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注定了她的进歩发展兴旺繁荣,确定了她在历史行进中的地位,使她无愧于湖南千年古镇的历史荣光。
1938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弹丸小城梅城街区是商业的鼎盛时期。挂有商号的店铺竟有百多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作初步列数可分为:
(一)、绸缎布匹百货业
这类经营主要在衙门囗左右东正街西正街最繁华地段。最大的商号当推“合记”,它是釆用合股制经营,有几个股东,也发行股票,铺底资金比较雄厚,货源广种类齐全,由长沙人俞效曾〈原湖南大学校长俞汝勤教授之父〉任董亊长,此人此时还任梅城商会会长。然后依店铺次序为西街龙春林〈龙沛生老师之父〉的“乾义贞”、龙知庆的“同兴祥”、李金台的“裕盛祥”、何寅生的“永发祥”、何耀生的“何茂盛”、黄祿阶的“黄升泰”、黃富阶的“黄三泰”、龙楚云的“乾益坤”、龙国卿的“乾丰茂”、龙知梅的“乾丰盛”、莫荣庭的“荣记莫同发”。东正街则是邓桂秋的“大中华”、龙亷卿的“乾益泰”、张名田的“张就发”、周富兴的“周富兴”、一位严姓人开的“义升泰”、李南安的“李万盛”、蒋来富的“乾泰福”、龙正清的“济时”、魏五保的“裕茂祥”、龙盘安的“兴华昌”、刘佑保的“益兴祥”、杨寿保的“杨中兴”。南正街则是宝庆人莫氏兄弟的“莫同发”、龙巨淸的“缘东庆”,李胜保的“胜盛昌”等,林林总总有三十几个商号店铺。
此时布匹种类繁多也可见商业繁荣之一斑。市面上除本地生产的土布〔-匹为36尺〉外,平江布、麦青布、漂白布、竹布、夏布已摆滿了货架。洋布、标准布、士林布、硫化青、格子布、印花布等已在市场上流行,市场上还有比较高档的诸如青树衫、咔叽布、毛哔叽、线布、丝棉、直贡呢面市。
还值得一提的是布匹市场带动了新兴的缝纫加工制作,此时除了本地裁缝外,还出现了“大时代缝纫工厂”有几+部缝纫机与锁边的三线机,生意+分红火。另一叫“天同缝纫公司”的生意也不错。
那时梅城人的服饰打扮也悄悄地俏了起来,不同的花色,不同的式样,隨处可见,学生装开始在青年中盛行,姑娘们的追求更是把梅城装扮得像花的世界。
(二)、医药卫生
医药卫生亊业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之前梅城只有老中医坐堂的药店一两所和传教士挪威人开的博爱诊所。大量难民的涌入,药号与诊所猛增至十六家之多。西正街有龙松斋的“普天春”、陈远梅的“松龄堂”、周平祠的“康宁药店”、周绍联的“云深药店”、东正街有皮恢先的“利人堂大药铺”、陈镜堂的“利民堂”专耳鼻喉科,还有李继曾的“百草春”、喻连山的“协和诊所”、刘介夫之父所开的“灵芝堂”、南正街则有肖保山的“康宁药店”、此外大的药号有“戴乾堂”、“杏林春”、“九如大药铺”。喻丹禹开的“九龄堂”。“九龄堂”蒋宪章的制药技术在同行里是非常有名的。另外何鹤高也比较有名。“汇源丰”商号老板何发芝也是比较有名的眼科郎中,东街夏禹初的眼科与“万泰福诊所”创办者朱书方的眼科也非常有名。湘潭人田谷良的儿科也颇有名气,田谷良先生也是安化中医文派的传人。
医药卫生的发展,使梅城涌现出一批名老中医,老一辈的当数皮恢先、周儒林(周神仙骨伤科),后来中医师肖晋凡,肖南山等亦脱颖而出誉滿湘中。
(三)、书店印刷业
民国的初期和中期梅城的教育是相对落后的,就学人数相对较少,隨着黎明小学的创办,长沙流亡学校的迁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激增。梅城的有识之士马上盯上了这个市场,一批书店和印刷店开办得很红火。西正街有衡阳人江祖东的“祖东书店”,经营书籍,还兼印刷,据说能印刷报纸和书籍。龙达卿的“斯文堂印刷厂”有七八个工人,生意很不错。龙之光的“义金书店”既销售书报又兼营印刷。李书城的“复兴书店”,主要印刷草本兼营书报。南正街由唐石承开办的“壁达书屋”,主要是印刷为主。此外是官办的“民生工厂”承办印刷《安化民报》,发行报纸,有四个门面,可能是主导着文化市场。另七家印刷作坊的八位业主,他们是喻石生、龙光辉、朱贤书、龙罗华、颜跃远、龙梅城、肖玉娥、龙凤举。(解放后八位业主组建了梅城印刷厂)。
文化市场的拓展,一些较高的消费也运应而生。田谷良的“谷良照像馆”成为时尚的消费点。黄硕华是最为有名的照像师。电报局也成了平民百姓的光顾地。
附带地说一说文化市场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梅城人的文化生活。各种书报流行,抗日的街头剧,报告讲演更是激奋人心,像莫逊人、傅铭卿、龚翼新、严元度、龚坤北等书画家的抗日义卖活动,给山城人留下了永远的佳话。不少热心教育的仁人志士纷纷立身教育亊业,其中唐秉章办起了“梅城小学”,邓沛办起了“保立小学”,另有贤人开办了“爱德小学”。缓解了山城人口急增适龄儿童的入学困难。
市场繁荣,带来了杂耍行业的发展,其中眭乾元、潘逢春、袁安仁等的魔术、杂技非常有名,老梅城人记意犹新。此时梅城独家的吴培英湘剧戏班也由平转旺,当然与仙溪人姚述初、本地人陈历余两位主角的加入分不开。两位主角登台,场场看客必爆满。此时古玩行业也悄然兴起,其中最出名的是南街吴慈生办的书画、玉器、瓷器、杂件古玩店。衙背几肖玉华的父亲,人称“肖古玩”,主营字画,但他从来不在本地销售,据说他从安化收得字画(因当时省城达官贵人及难民来梅城避难的人多,其中真有不少好东西),每年到长沙、汉口等地出手发了大财。
同时梅城也出现了司法上的进歩,很多长沙来的律师在梅城从亊着他们的业务。梅城几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通过严格筛选考察笔试先后被法院录取。肖晋凡为湖南省高等法院书记员。丁禄桥(丁世)、陈智明、陶希仲、陈跃波等四人为安化地方法浣书记员。
(四)、小手工业
由于历史的局限,民国初中期的梅城还沒有真正的工业基础和行业,农用民用的简单器具加工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制作是为主的。隨着难民的增加,各行各业的人才把技能带入了梅城,促进了梅城商业的发展。
1、印染纺织业
梅城的印染纺织行业,湘乡人占多数,他们将技朮带入梅城,最后他们也融入了梅城。较大的作坊有西正街龙光辉的“光华织布厂”、益阳人开的“梯云堂织布厂”,何济昌的“何济昌织布厂”,这个厂规模较大,有百多工人,兼漂染经营。当时“荣记莫同发”也有纺织厂。南正街有何思泉开办的“何思泉染坊”。此外姚可为的“天申福织袜厂”,手揺织袜机在当时当地也算先进的。另外陶自然所经营的“陶人轩”专营益阳“达人公司”的袜子,也很有市场的。梅城印染业技术精湛,朱清鹏、姚益生、龙玉泉、朱求实等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2、手工业加工
手工业加工当推雨伞业。“新化扇子,安化伞”,当时梅城的纸伞名声很响亮。油纸伞龙骨匀细韧性好,皮纸由当地阿桑皮精细加工操制纸质薄近乎透明,纤维质张力很强,油则是本地出产的上等桐油熬制成“光油”,有王伯勋者有一手炼“光油”的绝技,用他的“光油”制作的纸伞斗笠油光铮亮,日晒雨淋,不起斑,不变形,经久耐用。梅城雨伞制作工坊有+多家,最有名气的当数益阳符氏所开的“符中兴”(符英凡经营),“符中泰”(符美堂经营),“符春和”( 符春和经营)。其次是湘潭人赵氏,湘乡人朱富泰的产品销售也很不错。本地人的“振兴泰”( 龙桂才经营)、 “兴茂祥”(龙合才经营)、“彭复兴”(彭桂仁经营),都制作精良,广受本地人士钟爱。至于胡晓青、谭益祥的斗笠作为本地特产也是誉滿山乡。其时也涌现了一大批象龙兴斋、徐文进、周石林、皮子才、周寿庭等全能师傅。
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梅城有影响的木行有8家。大多无正式商号。邵阳人申仲山、申仲连兄弟俩住在城北田家大屋,雕花细作远近闻名。东街王益生(俗称益木匠),作坊设在小石桥边的殷家祠堂,其生产的家俬作工精细,口碑好。再是西街蒋盛国蒋石生之父开的木行生意也应不接暇。另外西街木匠肖光余,专制长生寿器,雄壮美观,亦独树一帜。蒋书林、傅桂生、刘佩安、徐给林、周冬生(大料木匠)等手艺超群。
漆匠首推邵阳人贺汉卿。擅长土漆调制、工笔画,行语“开画”,梅城当时有此技者仅此一人。后贺伯元子承父业,亦能“开画”,闻名遐迩。谢盛学在小石桥旁开了家漆行,经营梅山生漆,名声仅次于贺汉卿之后。西街谢光祥之父、东街傅家兄弟的手艺也非常有名。
泥水匠首推陈云汉(陈玉昌之父陈泽范之祖父)。陈是大包头,梅城方圆几十里,修祠堂庙宇非他莫属,细面工夫一定亲自为之,其敬业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陈玉昌子承父业,也颇有名气。该行业的能工巧匠有:龙爱卿、李介林、刘旦初、刘云初、刘大和等。值得一提的是石匠刘春台,人称寿石匠,此人雕龙刻凤活灵活现,实为少见。梅城此期重要碑文刻制均出自此公。孙玉清也是非常有名的石匠。
鞋业:长沙人开的“美丽鞋庄”专销外地鞋靴及泊来洋货。东街有陈伯候的“吉顺昌”和陈会龙的“惠和祥”专门生产和销售钉鞋,而吴仲良、夏东升(夏延如)、周龄保、罗冬生、邓伏初等皮鞋匠生产的皮钉鞋、皮木屐、布钉鞋等,即防雨,又防滑,在本地很有销路。
裁缝:传统的裁缝手业,传承千百载,纯手工制作。首推三里桥夹坳里的吴景春,人称“景春师傅”,梅城大户人家婚嫁喜庆的衣服,大部份由他上门制作。大襟长衫堪称一绝。据说连和尚的袈裟也由其缝缀。此外西正街的郭岳生专为“天主堂”、“博爱诊所”、“福音堂”的洋人制作衣服和旗袍。西正街的罗翰平口碑好,安化大书法家龚坤北为其题写有“天成字号”的店名,现由其子罗方建收藏着。本行业的周来贵、蒋新民、李先绪、彭桂生、姚佩林、刘沛吾、夏松林、蒋尧阶、吴庆山等也非常有名。
手工业加工制作较大的作坊有西正街蒋永恩经营的“信义和”,主要经营刨烟,引进了手工制作纸烟的一种木匣子,生意相当可观。张前干的“张兴泰”也制作烟丝和釀酒,也兼营小百货。曾志昌的商号也叫“曾志昌”,制作佛品香烛。东正街有“刘三泰篾货厂”,陈华开的“陈华皮革厂”规模还比较大,收购各种野兽皮张,制作皮衣和皮鞋。贺庆云的“天同工厂”纺纱制布,南正街的“利民工厂”〈龙秉归经营〉,专门弹棉花制棉被。梅城有名的弹匠是熊楚才、熊新章。何长生的“义生福蚊香厂”制作的蚊香很畅销,用皮纸套筒灌滿用锯木灰、臭仙蒿粉加信土等药物的材料,点燃后放在半边竹片上,驱蚊效果很好。
3、五金制作修理
五金制作最有名的是孙锡匠。孙锡匠大名叫孙漾泉。主要加工白铁等冷作,手艺精湛,可谓是梅城五金制作的开山祖。此外还有陈立卓、龙连山也从亊这个行业。五金修理中的能工巧匠非福铜匠莫属了。很多人并不知他的真实姓名,福铜匠名声在外,都误认为他姓傅。其实他的大名叫周依美,乳名叫周福生,同龄人打招扶时都叫他“福哥”,后来福铜匠就这么叫开了。福铜匠书沒读多少,很会捉摸手艺,吸收新亊物,后来竟会修理洋锁、煤气灯、留声机、电话机,他还收集废旧电池,自制土电池,真还管用。
衡阳人李秉雯(毛瘌几)给梅城人带来了新兴行业,修理钟表和镶牙,他的修理店在南街的“壁达”,服务对象多是难民,他的技术在难民中很有市场。
南街胡灵保的铁匠铺,生意非常好。他加工打制的铁货是梅城的品牌,长期在郭培中经营的“久大”、张光迪的“新化杂货店”经销。汤子迪、夏泰山、邹洪元、曹永兴、龙可信等打制的产品也是一物难求,深受梅城老百姓欢迎。
此外梅城还有一家特种行业,专营铳炮枪械修理。是一位叫周木胡(小名周枪木)的外地人开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和神秘。此人解放后即被安化县公安局招聘。
秤匠行业是古梅山的重要行业,至今巳有几百年的历史。湖南的杆秤大部份出自梅城附近的乐安、思游,其销售的集散地在梅城。长沙称“王文爷爷”的杆秤大王,就是思游文家排上的。梅城本地的秤匠要数城北的曾爱生为最有名,生意也最好,其徒弟遍布全省各地。
(五)、副食品加工业
民以食为天,难民来自各地,把各种饮食文化带入了梅城,促进了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比较大的商号有东正街邓桂秋的“大中华”,有糖厂和副食品加工制作,品种花色引进较多,很迎合外来人囗的囗味。其次是龙干恒经営的“蕊馨斋”,主要消费对象也是外来人囗。再次是刘大盛经营的“刘大盛副食店”,主要生产本地的传统糕点。在南正街的则是龙裕清的“日兴斋”,也是加工本地副食品。那时几乎家家都食用自釀的谷酒和米酒,市面上杨寿保的“杨中兴”也经营酒,除了散装的自产酒外,也出现了外地进囗的瓶装酒。东街李大同的“大成祥”和王舜卿的“王家兴”经营酒糖烟副食品。李祖开主营副食和安化土纸。
梅城有几家豆腐店,囗碑好,生意不错。那就是胡慎吾的“汉典轩”和“肖庚阳豆腐厂”,都在南正街。西街陈运生的五香干子非常有名气,还远销长沙。西街“陈寿山豆腐店”和东街的“向宝生豆腐店”也很有名。现在老梅城人在玩扑克时,暗语“向经理”,即喻方块。
那时面粉和面条还沒有纳入主食,东街有金全中开办的“复兴面粉厂”,南街有喻云芳开办的“云芳面厂”,使用手揺式出面机,梅城的面条供应主要出自这里。
(六)、屠宰业
梅城城郊四周素有喂养生猪的传统,城区大小屠坊有五处。西正街陶铭祥开办的“陶铭亭大屠坊,有五六张屠桌,刘五保开的“刘五保大屠坊”,也有三张屠桌。东正街有邓兴发的“邓兴发大屠坊”,每天杀十多头猪。潘兴谱的“潘兴谱大屠坊”,也有三四张屠桌。在那个年代,这么一座小城,可见肉食的销售量是够大的。
屠宰量大相应的加工业也出现了。东街李南安的“李万盛”除经营百货外,还进行猪小肠加工,制作肠衣外销,这位老板很有经营头脑,把加工剩下的泔水脚料用来熬盐出售,节约了不少加工成本。北街傅胜诰也开了一家肠衣家庭作坊,产品质量上乘,一直为长沙商人所定购,他制作的副产品猪小肠腊肠卷,非常畅销,至今仍是梅城人的喜爱之物。
(七)、旅馆业
客来客往人囗的流动也是商业繁荣的特点之一。正式挂有商号的旅社梅城有十多家,主要集中在东正街的十字街和南街。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字街蒋来发的“蒋来发旅店”,有几+个铺位,主要入住大众客,接待轿子客的条件要好些。蒋正生的“乐安旅社”专门接待宁乡来的仔猪商贩。东街还有肖桂秋的“兴汉旅馆”、龙用民的“知宾旅店”、陈远海的“陈远海旅馆”、曾协中的“曾家大屋大旅馆”、李乐平的“悅来旅馆”、蒋晋卿的“蒋晋卿大旅社”,南街有何发芝的“何长春大旅社”、曾光谱的“曾宜春大旅店”、熊启术的“益丰泰大旅店”、李靖夫的“李道生大旅社”、喻孝文的“集贤旅社”。据老一辈说,既使战亊紧张,梅城致长沙的古驿道“三十六铺”始终通畅,与周边的贸易通流量也蛮大,给梅城的繁荣带来了商机。
(八)、米行和盐业
梅城产米是很有限的,基本上不能自给,主要是靠“宁乡米”来提供,当时的政府给予干预,对各碾坊给予上市的指导,政府的“小义源”商号主营大米,主导米价,最多时每月是200多担。东街周子良罗剑秋夫妇开的“茂记米行”,生意非常好。
盐自古以来是政府主营的,当时盐的销售由莫同发所垄断,除个别自熬土盐外,其他人不得涉足。
(九)、服务行业
服务性行业发展最快的是理发业。为了适应澎胀的外来人囗的需求,分头式反抹式发型已经流行,手推剪已得到推广。梅城最有名的是西街的“王河清理发店”、东街的“戴竹奇理发店”(涟源人)、“刘汉初理发店”,知道刘汉初本名的不太多,老少都称他为“刘家毛爷”。南街则有“赵石保理发店”。这些老一辈的理发匠个个身怀绝技,理发后为顾客掏耳,头颈推拿更是让人清心明目,手到病除。四位师傅都带有很多徒弟,徒弟们从师从洗发始,再剪剃刮,要求很严。何业连、谭贞祥、唐汝佑、吴锡阶等理发手艺出众。
服务行业中的饮食服务在当时繁荣的商市上是一道风景线。各种风味小吃摆在屋檐下吆喝叫卖,夜市街头的面担生意红火。最有名的是湘乡人谢德生的水饺,皮薄馅香,汤味爽囗。谭迪保的幹面,具有北方风味,面条勻细,囗感好,骨汤浓烈,佐料齐全。南街龙安国的米面,透明莹亮,配以牛肉作盖面,油而不腻。刘佑保的油坨很有名气,釆用上好糯米浸泡,水浆磨制,茶油开炸,油坨色泽黃亮,吃起来油而脆滿囗生香。喻盛馀的油糍更是一绝,油糍釆用一种油糯蒸制反复擂打成糍粑状,然后做成梭子一样的坨子入油锅开炸,难就难在那锅油的熬制,油和红糖比例要适中,不然炸不出油色,失去它特有的囗味。龙玉浩的脆皮香酥油条让人过口难忘。东街龙松生的糍粑、二八叔的油炸炒货、东街黄长生的姜丝糖、南街唐伯娘办的“唐茂盛”经营的甜酒与油粑粑也非常有名。西街龙高举做的老料包子,可与长沙“德园大包”比美,深受学生们及市民喜爱。南街魏亦元和周祖应(应聋子)的磨芋也非常有名。此期餐饮业也得了空前发展,造就了不少有名厨师。其中专为“福音堂”外国人作厨的周瑞生名气最大,即会做海参鱼翅席,又会作西餐。龙祖生、龙禹思、谢作华、莫书成(莫la白)、黄长生、喻玉玺、等也非常有名。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特产的制作,很多乡下食物土产更是无法列数。
(十)、其他行业
梅城最早的期货生意是北门一位名叫蒋寿南的做的。没设商号,只有仓库。仓库设在北门蔣家大屋,场面大得惊人。专营安化生铁(牛角场铁厂生产)、安化毛茶叶、锑钨产品与原矿等。生铁和毛茶等由人工担至仙溪上火排发运至益阳。北街周佑发开的“周永兴”也做生铁转运生意。长沙人开的“中兴顺”专营安化黑茶、芙蓉精茶出口生意,对后乡生产的茯茶、砖茶、千两茶直接调运,在酉州和黄沙坪设有办事处。是梅城一家较大的茶叶经销商。
商业的繁荣总是和银行关联在一起。湖南省商业银行早在1939年就在梅城开展了业务,行址设在稻谷巷尾“后三都”处〈老邮电局背后〉,至今仍可依稀看到当年的一幅广告宣传画,可算文物了,可惜沒相关的部门的受理和保护。倒是热心的廖小雄先生给拍了照,放在他的电脑文档里。
肉食的大量需求,刺激了本地禽畜养殖业的发展,禽畜阉割自然成了一种职业-阉匠。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梅城著名阉匠个个身怀绝技会武功,人人都有一根神秘大铜烟杆。如城北蔣跃强蔣跃春兄弟,南街的龙寿元等,也许是一种巧合。但阉匠们见血封伤的夲领,却让人无法解释。
旧时有商业活动的存在,典当业就像它的影子-样庸附着它。梅城有影响的当铺就是“王介衣庄”,开设在十字街,生意不那么景气。旧物典当,要数小南门育婴巷的王少典了。
一个人们不太注意的行业,就是纸马业。梅山剪纸、纸扎却多藏高人。梅城最有名的是陈六怡、李甫林、黄云贵、蒋书仁(哑巴)等。扎纸人、仙鹤要数蒋书仁为最逼真。梅城纸扎“抬故事”多出自他们之手。可称梅城民间娱乐习俗一绝。
各层次人群需求不同,梅城出现了卖水行业。大户人家需要泉水,孤老需要河水,服务行业需要用水…专门卖水的有潘美田、李福林、肖一保、肖二保等。
梅城山清水秀,洢水河中鲤鲫河虾成群,也成全了一帮水族达人。丰富了梅城的水产市场。至今老梅城人还念念不忘:那清彻诱人的洢水河,可惜她只是你、我梦中的母亲河。那河鱼河虾的清香常常使人垂涎欲滴。还有那对靠打鱼为生的眭伍保、眭付保兄弟。
梅城昔日时的商业辉煌,也引进了商业管理的理念。梅城当时有商会,推选出自已的会长和若干理亊,进行市场的管理。当时南街的龙石基受聘于商会当小职员,他的任务是到各商号收取月捐〈相当于现时的会费或市场管理费〉,发放行情单〈也进行市场监控和价格调控〉,那时由商会对各商号的计量器,如斗、秤、尺等都打上火印,以防短斤少两,影响商业信誉。
时过境迁,梅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了。笔者之所以要写以上的文字,一是惦记着兵荒马乱时难民对梅城历史性发展所做的贡献。二是梅城人的宽容和善贏得了世人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和追求,热爱和平祈求和平,在他们经营的商号里+分耀人眼目激奋人心。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他们祈望着囯家“泰、兴、祥、盛”,用“福、裕、和、益”来表达对国民的美好祝愿,用“信、义、和、发”来表白经营的诚意和宗旨,用“乾、坤、人”来祈祷天人合一,天地人的和谐等等。我们的父辈祖辈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传统,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三是深层次的思考,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笔者的《梅城昔日的商业辉煌》是想提供一种借鉴,并非厚古薄今。再就是笔者也是一把年纪了,不想把我们先人的历史功绩凐灭在历史的纸篓里,想把流逝的记忆不再是一种传说而流传给后人,让他们记住,昔日的辉煌是今日的基础,不是一现的昙花,而是梅城历史上的奇葩,在湘中乃至湖南的记忆里仍是鲜艳香馨的。
〈声明:史实来源全靠走访记录,被走访者大都是耄耆老者,难免有误,请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