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2025年起退休新规实施,什么情况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

文化   2025-01-20 05:06   广东  




关注【姜太公钓鱼台说养老】


最近姜太公身边的老铁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从2025年起,《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将正式施行。


延迟退休、提前退休、自愿与弹性……这些新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最佳选择?姜太公再跟大家唠一唠。



1、延迟退休的背景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上推出延迟退休,姜太公的理解,主要基于这几点背景因素:



制度层面的考虑


目前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有两个特点:第一、法定退休年龄偏低,第二、实行强制退休制度,很显然“自愿、弹性”原则具有进步性。


弹性、延迟退休弱化了强制性,更尊重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如果有专业人士、特殊岗位人士到了退休年龄,依旧有余力,为什么不能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呢?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最后的归宿都是给儿女带孩子、蹲守家中、跳广场舞或者四处旅游拍照等,有价值、包容性强的工作带给人的价值实现,远超于金钱回报。


参考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实行的就是弹性退休制度,劳动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如果身体健康而且愿意继续工作,雇主是无权拒绝的。




人口层面的现实状况


我们面临着“两低一少”的局面,“两低”是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双低,“一少”是养老金的储备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亿人,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


相比于2022年末的自然增长率-0.60‰,可见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双低”,导致新增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结构进一步加剧,将对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带来冲击。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预计突破4亿,占比超过30%。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40岁提升至2023年的78.6岁,未来将进一步延长。


老龄化趋势,意味着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难以支撑,延退势在必行。



有数据统计,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300万,新一代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晚入职场现象普遍。一边是“提前退”,一边是“晚入职”,两种现象叠加,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供需结构失衡。



2、核心亮点:自愿与弹性


老天们不用太紧张,这是“自愿”、“弹性”、“渐进式”的延迟退休,不是一刀切。说白了,你想啥时候退休就啥时候退休,早退的话养老金少点,晚退的话养老金多点。



弱化了强制退休

2025.1.1


弹性延迟退休弱化了强制性,更尊重个人的自主选择权,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也是弹性退休制度。



给足缓冲时间段

2025.1.1


这是渐进式的,就是给一个时段,比如2025年-2055年这个时段,每年延长2到4个月左右,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渡,最终达到法定的65周岁退休年龄,简单来说就是按计划逐步推后退休年龄。



3、延退影响较大的人群


就目前的政策来看,延迟退休影响较大的人群,有以下3种人群:


(1)年龄60左右的男性干部;

(2)年龄50左右的女性工人;

(3)年龄远低于55以下的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


这里所谓的“受影响”,指的是不会按照现有的退休年龄退休。


当然,退休晚一点,退休金也能多一点,不然谁愿意多干几年呢?当然要想多拿点,就得多缴纳点,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低档缴费年限。





上述数据、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连线姜太公有惊喜

添加下方姜太公微信号,付费咨询、交流养老金方面问题。


姜太公钓鱼台说养老
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本公众号专注于养老金、提前退休、银发经济相关话题,如果你想提前退休、通过自媒体赚钱、储备超额养老金,请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