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死后,就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楚国抗衡了,这时的楚国东侵北扩势力渐渐渗入中原,真可谓是咄咄逼人。而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即位后勤于政事,积极发展生产,晋国实力一跃成为了华夏诸侯之首,是中原唯一能与楚国抗衡的国家。
而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楚的不安,人类就是这样,要么你就绝对的强大,要么你就绝对的懦弱,这都不可能引起争斗。而如果同时存在着两个强者那就只有斗争,这时的楚国就对晋的崛起感到不安了。到了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楚军及陈、蔡、许诸国联合部队去攻打宋国,包围了宋的国都商丘。
五年前楚国也攻打围困了商丘并且还挟持了当时的国君宋襄公。过了五年又来攻打宋了。宋成公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大好机会,力主文公出兵救宋,文公的舅舅也十分赞同。于是文公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制定出战略方案。
晋文公将部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指中军和左翼、右翼三部分相配置的宽正面横向阵形,一般以中军为主力,以两翼相配合)。于前632年1月渡过黄河。根据战略方案,晋军进攻卫国并将其占领,又于当年3月攻克曹都陶丘,俘虏了其国君曹共公。因为曹、卫是楚的附庸国,文公以为楚军必会弃宋而北上救这二国。然而楚不为所动,仍在全力围攻宋都,宋这时再次向晋告急。
这时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如果不救宋,就对不住当年逃亡途径中宋襄公对自己的礼遇。(《史记》载重耳在逃亡途中:“过卫,卫文公不礼。”“过曹,曹共公不礼。”“过宋,宋襄公新困兵于楚,伤于泓,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于重耳。”)而且宋敌不过楚而降的话会使晋国失去一个盟友,对晋称霸中原的计划不利。如果这时移兵救宋,则使原定诱楚决不战曹、卫之地的战略意图不能实现,且南下主动攻楚一是违背了自己流亡在楚时对成王的许诺“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如果真到了不得己而与君王您在战场上相遇,我一定会退后九十里。)
二是如果让晋军远离本土,不仅劳师耗财,对手又是强大的楚国,也不一定会取胜,这可真是让晋文公犯了难。这时他的谋臣又献良策,他主张让宋国贿赂齐、秦两国,由齐、秦出面让楚罢兵,并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于宋,使宋坚定抗楚的决心,楚与曹、卫盟友,看到自己盟国的土地为宋所拥有了,更不会放过宋国,齐、秦这样一定怨恨楚国不给面子,就会放弃中立而站到晋国这边来,这样晋国的实力就会压倒楚国,楚军就须小心了。
文公大赞这一妙谋,立即实行。楚国果然不听齐、秦的劝解,继续攻打宋之都城。齐、秦恼怒楚国目空一切,于是宣布与晋国结盟抗楚。
楚成王见晋军占了曹、卫二国,深知实力已不同寻常,而现在又和齐、秦两国结盟,形势已明显的对楚国不利,于是就命令楚军退到申地,并撤回了戍守齐国谷邑的申叔军,令尹子玉也被要求撤去围宋的军队,避免与晋军发生正面冲突。
他训诫子玉,晋文公德高望重,并非等闲之辈,现在的晋军也不好对付,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骄傲自负的子玉对成王之言不以为然,坚持要与晋军决一死战,并派伯芬去向楚王请战,要求增兵。这时的楚王也是优柔寡断,最后他抱着侥幸心理同意了子玉的请求,但他又害怕晋国的强大,怕失败了元气大伤,只派了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等人的少量兵力北上增援。
子玉得到了支援,更坚定了与晋作战的决心。他派大夫宛春使晋,提出休战的条件:璋让曹、卫复国,楚则撤离宋国。晋大夫子犯认为子玉太无礼,晋应主动南下击楚。晋中军主帅先轸认为不妥,他再次向晋文公献计,这回他要让楚师铩羽而归。
晋文公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前提是曹,卫必须与楚绝交,并扣留宛春以激怒子玉北上挑战。子玉见曹、卫附于晋,而楚使被扣,认为受到了巨大的侮辱,勃然大怒,就下令撤去宋之围兵,移军北上伐晋。文公见子玉中计真是暗暗高兴,怒气冲天的子玉率军逼近曹都陶丘,文公传令晋军“退避三舍”,众将不解,这仗怎么还没打就后退?晋文公说:“楚军锋芒正盛,应暂先避开,这样可以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同时也算履行了我当日对楚成王的诺言,没有人会说我身为一国之君,言而无信。”众将深为文公的谋略与气度所折服。
子玉见晋军不战而退,以为文公胆怯,不过徒有虚名,于是下令追逐。楚军中有人感到事有蹊跷,建议慎重行事,持重收兵,伺机再追,子玉斥责他们当断不断会贻误战机,他认为这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之地指日可待。这样楚军一路追晋军到了城濮。
晋军在城濮屯兵,齐、秦两军和刚被解围的宋国之军队赶来会合。而这时楚军是军分三阵,严阵以待就在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军向楚军发起了攻击,晋下军佐次胥臣把驾车马匹罩上虎皮,突然攻向楚右军,这是由陈、蔡军队组织起来的战斗力最差的军队。这支杂合军遭此突袭,又被虎皮所迷惑,顿时溃散。
接着晋军又“示形动敌”晋上军主将将狐毛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佯装退却;晋下军主将栾枝也用战车拖曳树枝使尘土飞扬,造成晋后军也退却的假象以诱楚军出击。求胜心切的子玉不知是计,命左翼子西进击。晋中军主帅先轸见楚军上当,便于佐将臻率最精锐的中军迎击楚左军,而狐毛、栾枝也乘机回军侧击楚左翼。楚左军陷入重围,后退又无路,只以接受被歼的命运。子玉见两翼均被消灭,自知无力挽回败局,无奈只好下令中军脱离战场才使得没有全军覆灭。晋文公见楚军败,下令晋军乘胜追击,楚军之残众最后逃到连谷。子玉也自杀以谢罪。晋之霸主地位确立。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晋公子重耳可以说是先以德威于诸侯。他是晋献公的儿子,从小好养士,当他只有十七岁时身边就有了五个贤能之士,赵衰、狐偃子犯,贾佗、先轸、魏武子。在过去的那个时代,一个人只有身边的人有贤名就一定会被人尊重,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后人。在他经过多年的流亡之后终于回到晋国,曾经的苦难岁月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这也为他成为春秋霸主资源。
不出兵前就已谋划好要打一场胜仗,而且不仅是一场胜仗,而是要在这场胜仗中赢得霸主的地位。他的这次出兵救宋可以说是名正言顺,而他那个时代凡事都要有个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正名”,因为同为周室所封诸侯,尤其是宋是武王特意关照的继殷祠的国家,而且当时可以说宋也是一小国,而楚的出兵可以说是师出无名,而宋又是以“仁"为治国之本,这样晋的出兵可以说是为保护周之“仁爱”之遗风而战,这次的出兵是既报当年自己流亡不遇之仇,又赢得仁爱之名,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了一代霸主。
当时他要想成为霸主,首先就必须让楚低头,而要想打败楚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他的附庸国先归附于晋。而这时楚又自己送来机会,跑来攻打宋,本来军队袭远就对国家不利,楚可能没想到会有别的国家来对付他。而楚之谋士将领更是没有好好的筹划,使自己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的局面,最后只能落得了个失败的下场。
# 心香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