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老家白杨,梦想开始的地方”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本期导读:(知识链接)“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所谓“土郎中”是指那些对常见疾患,略知一二 “土方”治疗要术的非专业人员,其医疗技术多是通过师傅口传心授,并没经过学校标准化的技能培训。
土郎中
李召武
从前,我们村有个叫王志成(化名)的小孩子,十三四岁,勉强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迫辍学了,由于从小身体虚弱,常年老病号,据说是黄疸性肝炎,面黄饥瘦,精神萎靡,全身无力,不能和其同龄人一样下地干农活。七十年代,农村医疗水平差,连这种病在当时也是很难医治的。但王志成他从小就梦想,若自己当名医生,又可以给自己治病,还能帮忙别人,所以,他总是把不能干农活和别的孩子贪玩的时间,用在看中医的书籍上,从小就立志学医。平时在医书上学到的知识,先是自己把它背熟,然后一出门和邻居同龄人闲聊时,又想方设法故意把话题引到医学知识上,他就开始向别人娓娓道来,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像背书一样讲给别人听,不管别人想听不想听,他的目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把知识背会,记住,掌握了。若有的地方说不好,就赶快回家翻书查漏补缺。王志成他没经过一天医学培训,就连卫校的什么更没上过一天。功天不负有心人。王志成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几年里,得以能买起的医书,自己想方设法,口里省,肚里俭也得去买;买不起的到处借,尤其是借来的书,更是如饥似渴地白天读,夜里煤油灯下看,单是笔记就写了一摞又一摞。硬是把中医的书籍,学了一本又一本,医学的大门终于被他打开了。他又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医术,以及药理知识学了一遍又遍,熟记于心。然后再大胆尝试,先拿自己的病做实验,自己给自己下药,慢慢进行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理,他的脸色越来越红润,气色也越来越好,说话走路也有精神了,基本恢复到了正常人的状态,也有力气下地干活了。街坊邻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揣摩着他既然能把自己的病治好,也肯定能给别人治好病。开始一些人向他询问,如何治好了自己的病,并试着也让他给自己把把脉,诊诊病。起初人们还半信半疑,只看他诊断是否准确,不让其下药。经过给一个人,两个人,多个人的把脉诊断,似乎都诊断的比较准确,然后别人就让他下药一试。他诊断准,下药适量,治好了不少人。后来,凡是让其诊断过的人都心服口服,对他刮目相看。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病人就找上门来,要求让其开几副药一试。试一个好一个。就这样,一来二去,一传十,十传百,有时一天三五个,有时甚至十几个病人,先后找到家里让其诊脉看病,还要求下药调理。你来我往,病人的口碑比现在的广告宣传还给力。王志成这名不见传的常年老病号,现在竟成了闻名三里五村的土郎中了。本来王志成从小家境是比较贫寒的,老爹又是个盲人。七十年代,在生产队里,他又无法下地干农活,挣不到工分。他姊妹两个,他是老大,一个小妹,全靠母亲一人下地干活挣工分养活全家,家里经济很是拮据。那时候村里还没通电,他老爹为补贴全家,只能去生产队里,干手摇弹花柜的纯力气活,挣点工分。像王志成这种家境,以前自己是常年老病号,又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若不学一技之长,以后连养活自己都困难,还别说将来能娶上什么媳妇了。常言说,老天总是要眷顾那些有志气肯奋斗能进取的人。王志成历经几年的自学实践,也逐渐小有名气,先是在家里开起了小诊所,上门来瞧病的人络绎不绝。家境随之也好了起来。后来不但娶上媳妇,有了儿女,而且又被村上成立的合作医疗站特聘请去,当上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郎中一一好医生,名正言顺的开始给大众行医治病了。大家都纷纷说,王志成这孩子,从小有志气,肯努力,不放弃。他从前体弱有病,开始千方百计为了给自己治好病,下决心学医,没想到后来自已竟真正成了能给众人治病的名医!像王志成从小那样贫寒的家境,那样体弱不堪一击的体质,如若他没有在被病魔折磨的同时努力去争取,没有滴水穿石,始终如一,坚持持久的意志,没有那锲而不舍的精神,长大后一定是个半残废的人,也是家庭社会的累赘。也正因为他从小有志气,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进取,不但治好了自己多年的顽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家庭也摆脱了原来的困境,他也从贫寒的家境中走了出来,成为闻名乡里的小有名气的农村名医生,也有了自己的小康之家。作者简介:李召武,男,白杨镇二区人,退休教师,爱好广泛,乒乓球、书法、国学、写作等,皆为所好,现为宜阳县作协会员、白杨镇夕阳红合唱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