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苏州工业园区 聚才向新创一流

文摘   2024-10-11 19:53   江苏  


近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第2464期(总第4094期)

2024年10月11日

全文刊发

苏州工业园区 聚才向新创一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聚焦“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大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院士团队78个、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专家346人、各级领军人才3270人、高层次人才6.7万人,夯实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强化引才政策支持

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三年行动计划》,细化68项具体任务并明确责任部门,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深度融入“宁苏”高水平人才集聚区。出台“领军登峰计划”,针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来园区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分类实施,并根据企业生命周期提供节点性支持。出台“企业撷英计划”,对企业猎聘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等7类引才聚才行为和企业认可的技术骨干给予综合奖励,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出台“青春园区计划”,通过就业直通车、创业加油站、乐业青享汇等举措为青年人才提供一揽子就业创业保障。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高能级载体平台是人才创新创业、发挥效能的基础。苏州工业园区秉承国资先行理念,成立生物公司、纳米公司、科技公司等多家国有公司,承担产业发展商的角色定位,负责载体开发建设、人才团队招引、创业创新服务和价值投资赋能。引进纳米所、空天院、药物研究院等11家中科院科研平台和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功获批国家实验室——苏州实验室和“重大疾病共性机制研究”“免疫与炎症”“生殖与子代健康”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为骨干,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的创新平台体系。




提高人才供给能力

2002年,园区在南部规划10余平方公里建设高等教育区,并成立园区教育发展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目前已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抢抓苏大扩张布局的战略机遇,成功将苏州大学最大校区布局在园区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累计为园区培养输送了近1万名硕士毕业生。不遗余力瞄准国内外重点名校,先后引入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截至目前已培养输送青年人才近20万人。建立从博士后、工程硕士到高技能人才全链式人才培养体系,已累计引进博士后813人,培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1万余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5.5万余名。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建立亲商亲才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人才办事难问题,专门设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打破职能部门界限,将11个业务条线、近700项涉企服务全部集中办理,形成了覆盖人才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五大服务平台,同时针对各项业务平台分散等“堵点”,整合不同办事大厅和业务系统,建成“一网通办”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和微信小程序,共上线30个部委办局1341项企业和个人业务;将两个以上存在关联的政务服务事项优化整合为“一件事”套餐,人才跑一次就可以直接办理完成套餐内所有事项,有效解决“跑多次”问题。
建立人才安居保障体系,针对青年人才,建立优租优补优购“三合一”安居体系,通过建设实体性优租房小区、整合社会化房源等方式,满足青年人才不同阶段的住房需求;针对领军人才,通过人才组屋、购房补贴等形式,满足高层次人才对改善类、品质型住房的需求,目前已累计发放补贴5.29亿元,满足804名领军人才购房需求;针对未来人才,借鉴海外创新街区建设经验,打造“一湾一岛多点”高品质人才社区,在社区内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满足高净值人才职住平衡的新生活要求。组织部会同统战部门、科技部门、人民团体等组建了博士联谊会、工程师协会,并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和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特色服务,强化人才归属感。



强化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始终保持人才资金充足,人才资金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例达2.2%。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估制度,人才开发资金使用绩效长期位居各类资金首位。以国有资金撬动市场化资金,成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元禾控股前身),并发展出元禾辰坤、元禾重元、元禾原点等多个元禾矩阵,期间园区国资共参与160只基金,认缴出资450亿元,投资了园区近800个人才项目。为更好服务市场化创投机构,同全联并购公会、中国金融博物馆共同发起筹建东沙湖基金小镇,已吸引130家持牌基金管理人入驻,设立了694只基金,总规模达3803亿元,成为发源苏州、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重要创投策源地。

金鸡湖先锋
全面展示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组织部党建、干部、人才等工作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