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行本《道德经》第五章中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书本和网络视频上道学爱好者中把“百姓”二字理解为我们现在人理解的普通老百姓,极为不妥。“百姓”在战国以前指的是“百官”。
《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官族姓也。”《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缉于下矣。”清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的”万物“对应”百姓”显然不符合圣人对于“道”的理解。圣人在天地之间,所见所闻所感的范围要小于天下,也不至于仅以“百姓”为刍狗。在帛书版(甲本)《道德经》中“百省(xǐng)”更符合老子的原义,“万物”对应“百省”,“万”和“百”都是代表数量和所察的范围。“省”在《说文》中是“视也”的意思。”视“也不一定要亲眼看到。在古文中也有”审也。“、“观也。”的解释。”圣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可以理解为”圣人没有仁爱之心,把他所观察到的具体的东西当成刍狗一样“。这样才能体现出圣人遵循天地之道,遵道贵德。不知古人是否因为”姓“和”省“的读音相同、音调不同,误把两字弄错,或者被浅人所改呢?
(作者:明理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刘銮宇)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