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不知道吃啥,就去米线、板面店随便吃?准没错

民生   2024-10-28 18:05   江苏  


徐州有两样名吃,小编敢打赌,99%的徐州人都吃过,那就是米线和板面,而这两样,都是在近几十年前来到徐州的,并不算徐州的传统美食。



记忆中最早的米线应该起源于80年代末期徐州堤北一带,当年的徐州意气风发,吸引不少广西、安徽、河南的外地人来此创业,比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徐州兴起的米线店,一经出世,风靡全城。


最初的米线大概是五毛钱一碗,价格低廉,口感爽滑,改良后的鲜香更令人垂涎,徐州的“桂林米线”无处不在。



而板面则是在90年代中期的坝子街黄河沿岸萌芽,那一年老丁在寒风守着板面摊子,他是第一批将板面带到徐州的安徽人。


最开始一天起早贪黑,却只能卖出7碗板面,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几十年后,此前无人问津的板面会成为妇孺皆知的美食。



根据美团搜索数据显示,在徐州范围内,排除一些未计入统计的店,二者在门店数量上不分伯仲。



那么在徐州,米线VS板面,谁更胜一筹?



徐州人爱吃面条,几乎东西南北各处的面食都能在徐州获得一席之地,要是你问徐州的代表面食是什么?板面必须拥有姓名。


口味上,太和板面柔韧有劲,重油重辣,完美契合了徐州人的舌尖喜好。一个满满油香的鸡蛋,一碗“多放辣椒多放油”的板面,想起来都觉得口水四溢。



安徽板面在徐州的辉煌还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太和县出了位老爷子,对板面进行改良,吃过的都说好,有人来学手艺,老爷子也不吝啬,到最后几乎所有太和人都会做板面,也在靠这门手艺在各地谋生。


由于安徽与徐州交界,阜阳市太和县距离徐州仅有二百多公里,90年代从安徽到徐州打工的人变多,太和板面顺势走到了徐州。



要说板面界的老大哥,当属坝子街的「丁三板面」,大半个徐州市的人应该都吃过,而且也是老丁当年第一个将板面带到了徐州。



辣油和面条,配着豌豆、鸡蛋和高汤,这才算是一碗合格的板面。别的不说,就冲这熬油,自然夺得人心。


出锅的面一定要用漏勺兜一下,才能不溅、不粘。青菜与面一同出锅,青菜不软,面条不渲。


吃丁三板面,千万别慌着大口吃面,先把辣椒油拌匀了,一口面一口辣椒的吃,他们家面条比其他家要薄,更加筋道细滑,味道真的让人赞不绝口!



「闫记板面」面条外表很滑,略带一丝韧性,吃起来又带着一些绵绵的厚实口感。强烈推荐多要一点辣椒,炸的正好,没有苦味,只有轻微的辣和咸香,直接吃都么得问题。生菜中和了板面的油脂,脆生生的,相当解腻。



宽板面更厚实,细板面更劲道,两款是不一样的感觉。



有传统板面当然也有创新的板面,「随玮板面」以一碗板面味的方便面出圈,老板一家都是太和人,05年就在丁楼技校旁装了个大棚卖板面。



最初也是比较传统的太和板面,两块钱能吃饱,不够再加,后来有学生说想吃板面味的方便面,才有了创新。来这吃的人大多是附近学生和工人,不求地方多宽敞舒适,主要吃个口味和管饱。



一包半的方便面饼足以让一个成年人果腹,相比板面更入味。红油很多,辣椒很香,且添加了甘草等中草药,吃的爽快还不上火。



同样在学校附近的还有「苏牛板面」。别看这家店其貌不扬,板面吃起来可真上瘾。


一顿不吃饿得慌,两顿不吃想得慌,就连毕业多年的建院老学长们路过,也得进店来上一碗。



一碗宽板面的面皮略薄,但不缺柔韧;青菜在红油中徜徉,多汁香辣;辣椒炸的恰到好处,辣而不呛,香而不腻。



狠狠的吃上一碗,热度与辣度并存,舌板上都有些许灼热感,背后的汗也不禁渗了出来,俩字儿:过瘾。



当然也不能忘了开在中学街的这家「少华板面」,和少华街的那家板面是一家人,味道也是一脉相承,仅有些微不同。


略扁的面条细滑柔韧,劲道十足。辣椒炸的正好,没有一丝糊味,只有自带的油香与咸香。



红油是这一碗板面的点睛之处,用猪油、牛油、大豆油调和而成,味道醇厚且不糊嘴。


在气温降至冰点的时刻,吃上那么一碗香辣适口的板面,真是每个毛孔都舒坦了。



徐州人想不到吃啥的时候,总会自然而然地冒出”喝米线“的念头,因为米线店太多,下楼拐个弯,就有家在等你……


白白滑滑的米线在滚水里烫上一烫,放在碗里,码上香菜、蒜苗、榨菜、肉酱,再浇上热乎乎的高汤,就是超级满足的一餐。



到如今,米线成了徐州无可替代的城市符号,而徐州人喝米线的速度也已经是时代的节奏。



从下到完成佐料的加工,下米线的在锅碗缸盆里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像演奏交响乐一样挥舞几下胳膊,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就能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米线送到食客手里。


上午10点左右,「牛记米线」进进出出的食客不断。三十几年沉淀老味道,薛姨很感概的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实实在在的对顾客。



红绿相间的一碗的米线,做法简单,没有太多花枝招展的东西,多的是一份淳朴的老汤老味。



「魏记米线」,徐州老味米线的代表,三十多年的老店一直保持着当年的味道。



他家米线汤味浓分量足,大呼的辣椒油,很有徐州特色,他家的辣椒油比较辣,爱吃辣的大呼过瘾,不能吃辣的一定要酌情少放。




香气扑鼻的汤汁,绿色的香菜蒜苗加以点缀,是儿时的味道。



为何说它像儿时?汤多,米线香。不靠肉酱,不靠作料。多的只有满满一勺子的辣椒和那吃惯了徐州风味的舌头。



97年,老唐从别人手里接过转手的门面,在现在的杨庄公交站台后面开了自己的小店——「桂林米线店」,这也是徐州目前最便宜的米线之一。


几十斤猪大骨加上各种大料和姜每日更换,大锅从早咕嘟到晚,一锅汤基本每晚都能用得干干净净。



老唐的米线并不花哨,用的都是最家常的调料,追求的是一种大味至淡,大道至简的味道。



徐州人为什么那么爱吃米线板面?或许因为其重口的味道完美贴合徐州人的舌尖,或许因为物美价廉,无论贫富都可果腹。



这两种至今不过十元左右的美食,是徐州寻常巷陌最不少见的风景。无论何处 ,只要双脚踏在徐州的土地上,总能嗅到热腾腾的米线或板面香。

爱徐州
爱徐州——分享徐州生活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