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些街巷美食,不仅治愈了我们的胃,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民生   2024-11-18 18:09   江苏  



下岗,一个颇为遥远的名词

走街串巷结识许多老板

才发现原来那场浪潮的波及者一直在我们身边


那是属于90年代的变革

许多人的生活、家庭、前程因此改变

他们有的一蹶不振

也有的人在乘风破浪中获得“新生”


感谢其中一些人的不放弃

让徐州美食更无可代替



1993年冬日的一天早晨,老张像往常一样蹬着自行车前往单位上班,只是今天的风特别大,特别冷,逆风而行的老张需要花费两倍的力气才能使自行车艰难前行。然而到了单位之后发生的事远比凌冽的寒风更让他寒透脊梁……


之前就已传的纷纷扬扬的事情在今天早晨的大会上变为现实。老张所在的企业没能在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中挺过来,只能进行改革重组,而老张和众多同事得到的待遇就是两万块钱买断工龄,自谋出路……

老张的遭遇的便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下岗潮,当时徐州的国企众多,下岗波及到的人自然不在少数,这对许多家庭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更可怕的是当时有很多夫妻双方同时遭遇到下岗,屋漏偏逢连夜雨,之前单位分配的住房没有产权,下岗之后便无家可归。


当时歌手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中唱到“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然而对于习惯了铁饭碗的人来说从头再来又谈何容易,在巨大的困境下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但是大部分人选择了坚强,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硬着头皮找出路,谋生活。


在这其中有一批人他们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成本较小的餐饮行业,有的是之前就有做菜的手艺,有的则是现学现卖,不管是哪种人,他们在创业之初都经历着相同的困难,然而能做的唯有咬牙坚持。


前文中的老张就是其中一员,在下岗后和妻子开了一家小餐馆名叫巷内饭店。遍访徐州街头巷尾的大小餐馆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店老板曾经都是九十年代的下岗职工,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再就业历程,聊一聊他们的小店。




店老板老张,于九十年代初下岗,在参加工作之前跟着本地的老师傅做过几年红白事的大席菜,掌握了过硬的烹饪本领。之后进入国企工作,本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无奈下岗之后在妻子的支持下在大同街后井涯开了一家小餐馆,老张掌勺,妻子负责后勤事务。
老张做菜遵循传统,老派菜式该放什么配菜就放什么配菜,该加哪种作料就加哪种作料,绝不会为了菜肴的外观而去改变配料。拿手菜有很多,自己最得意的那就非爆炒腰花和瓦块鱼莫属了。


老张的爆炒腰花火候掌握的炉火纯青,搭配上绿色的青椒,白色的洋葱,黑色的木耳,出锅后淋上一层明油,装盘之后五彩油亮,着实诱人,吃起来咸酸可口,腰花既嫩又脆,绝无一点骚腥之味。


瓦块鱼则讲究个小火慢炖。大条的草鱼切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好像一块块摔碎的瓦块,裹上一层淀粉用油炸至金黄色,在调制好的汤汁里慢慢的炜炖收汁。吃起来浓郁的汤汁味充盈口腔,却没有掩盖鱼肉本身的鲜美。

地址:大同街27号,人民舞台对面第二家




大清早刚走进王陵路东头的一座老小区里就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大排长龙,这就是陈家老味沓馍的所在地,如今已由家里的第二代人经营。

然而最早的时候陈奶奶则是大清早蹬着三轮车在海政里摆摊售卖沓烙馍。陈奶奶也同样受到了下岗潮的波及,为了养活一家人便操起了徐州传统的手艺,晚上在家烙烙摸,清早在街上沓烙馍,十几年如一日,用沓烙馍赚的钱辛苦把子女养育成人。


之后陈奶奶年事已高,子女们便接过手来,继续做着沓烙馍的营生。陈家的沓馍是最传统的做法,除了葱花韭菜,不添加其他配菜,吃起来外酥里柔。不过来吃陈家沓馍可得有耐心,排上个十几分钟的队是常有的事。

地址:王陵路49号




店主付姐今年60多岁,原先是农机厂职工,有着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不过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大批国企效益逐年下滑,进而纷纷破产倒闭。付姐所在的单位也没能逃脱时代的浪潮,大家只好另谋出路。
付姐并没有别的技能,不过做饭是把好手,思来想去她便在庆云桥南岸摆摊卖起了馄饨和手擀面。为了生活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不过如今付姐已不像当年单打独斗了,有了400平米的店面,雇佣了几位帮手,但是付姐仍然每天坚持在店里劳动。


如果你是熟客想吃付姐亲手做的手擀面那么她也会撸起袖子到面房揉面、擀面,动作麻利,一点不像个老年人,不一会儿就端出一碗热气腾腾口感劲道的面来。

地址:铜沛路99号




在师大路口的红绿灯旁有一家店龄超过30年的羊肉馆,红色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刘五羊肉馆。几十年来前前后后搬了三次地方,但是依然扎根于土城巷,附近的居民无人不知。


店主老刘家中排行老五,之前在一家工厂上班,九零年的时候下岗开了这家羊肉馆。最早店面很小,只有三张桌子,羊肉汤卖的也是最接地气的价格,三块到五块就可以喝上一碗,当时人们收入普遍偏低,老刘就是要老百姓都能喝得起。现在刘五的店里菜品丰富,菜单写了满满一黑板。


烧羊肉桌桌必点,乳白色的汤汁上飘着一层老刘秘制的羊油辣椒,味香扑鼻,羊肉入口后鲜嫩多汁又不失嚼劲。风味羊排先炸后炒,配以孜然粉等香料,外酥里嫩,焦香诱人。


滑蛋羊肉更是小有特色,全徐州的羊肉馆有这道菜的少之甚少。将羊肉挂浆爆炒之后铺上一层鸡蛋摊成的薄饼,吃的时候羊肉和鸡蛋同时入口,二者的香味充分融合,别具一番风味。

地址:云龙区南土城街5号6室




走进坝子街小区,循着香味来到一扇玻璃门前,门上写着米线二字,毫不起眼,不过这家店到目前开了足足二十八年。


店主老盛,年轻的时候在纺织厂工作,下岗之后没了生活来源就跟着邻居学着做米线。

94年老盛在鼓楼区幼儿园的路边上摆摊卖米线,一开始生意不好,后来才逐渐红火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卖过3000多碗。


搬到店面之后依然有老客从大老远专程跑来吃一碗米线。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老盛仍然坚持每天6点半开门营业,坝子街米线还会一直香下去。

地址:坝子街小区内




莲花蛙鱼藏在莲花井小区的一栋居民楼一楼,地方不大,有蛙鱼藕粉八宝粥,都是我们孩童时代偏爱的小食。


这家蛙鱼已有好多年头了,早在几十年前现任店老板徐大姐的奶奶就在莲花井摆摊卖蛙鱼,徐大姐从小就看着奶奶做蛙鱼,也学会了这一传统手艺,在她下岗之后便重新拾起了曾经奶奶做过的营生。

而然地方没变,还是在莲花小区。曾经央视的一档美食节目还来光临过徐大姐的店,播出之后更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蛙鱼就是最传统的做法,简单的红薯粉,手工搓出来软糯微凉,浇上甜醋,入口酸甜可口,还是小时候的熟悉的味道。

地址:莲花小区18号




在立达路和富国街交叉口有一位推车售卖蒸菜的陈阿姨,面前三轮车里摆了六盆不同品种的蒸菜,身后是与人合租的门面。


陈阿姨早年在纺织厂工作,下岗之后又赶上儿子上大学需要用钱的时候,陈阿姨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为了给儿子筹集学费,她便做起了蒸菜这一小本生意。

陈阿姨的蒸菜还根据时令做出调整改变。南瓜的、豆角的、芹菜的、紫甘蓝的、土豆的......让你每次来都能吃到不一样的。


蒸菜买回家,软糯的面粉包裹着不同的蔬菜,芹菜的脆、土豆的糯、南瓜的甜,统统混合在一起,带给人超棒的蔬菜享受。搅一搅,拌一拌,辣椒油赋予了蒸菜更刺激浓香的味道,蒜泥更是唤醒了蒸菜的灵魂。一口下去,蔬菜清香、面的甜香混合辛和辣,真是绝了!

地址:立达路与富国街交叉口




煤港路上的烤饼可以说是徐州最早的一批烤饼了。店主黄姨年轻时在电视机厂工作,下岗后,偶然看到小学门口有卖烤饼的,自己女儿也爱吃,便开始学习着做了烤饼。为了生计,也摆起了摊儿。

女儿不能吃辣,黄姨就琢磨着,为了孩子自创了撒了糖粒子的甜味儿烤饼。最早主要是卖烤饼,还有豆皮、蟹棒、火腿肠,后来增加了面筋、羊肉串、骨肉相连等等。烤饼松软有嚼劲儿!


从来不进别人的成品饼,饼都是黄姨选用优质面粉自己现做的,每天清晨4点多起来和面、擀制、烙饼。从当年女儿还在上小学,到现在女儿快40岁,烤饼越来越少见,可黄姨却已经坚持了30多年!

地址:煤港路小学往南沿街50米



从这几家店老板的经历不难看出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虽然有过失落,有过迷茫,但后来无论是为了负担起家庭的责任,还是担当起父母的使命,他们都咬紧牙关从头再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使生活恢复正常,坚韧不拔是他们共有的精神属性。

几十年后无论他们的餐饮事业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他们都收获到了劳动所酿造的甘甜,他们的意志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下岗这个词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其忘却,因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那么在困境中需要如何面对,如何走出过去的舒适区,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从这些九十年代初至两千年初下岗再就业的人们的故事中我们便可以寻得答案。

爱徐州
爱徐州——分享徐州生活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