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英国导演理查德·阿腾博勒为纪念二战时期的“市场花园”行动,基于考利留斯·雷恩的纪实作品,斥资2500万美元拍摄出影史巨作《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又称“夺桥遗恨”),最终收获了5080万美元票房的佳绩。
就主编毛豆而言,除了“万人大跳伞”这一壮观场面外,英、德双方争夺阿纳姆大桥所带来的震撼观感,才是本片的核心。这场党卫军第9装甲侦察营同英军第2伞兵营的生死较量,最终以英军大获全胜告终。
要说倒霉的,还得是那位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党卫军上尉:维克多·艾伯哈特·格雷布纳,仅仅获颁一天就倒在了战场上。
关于格雷布纳的个人生平,资料并不多。只知道此君于1935年入伍,曾在骑兵部队中服役。二战爆发时已是少尉。1941年随部参与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同年10月1日升任中尉,并在国防军第256步兵师第256侦察营2连任职。1942年5月,为表彰其在勒热夫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格雷布纳获授金制德意志十字勋章(DeutschesKreuzinGold)。【注:当时格雷布纳所在单位是划归至奥托·库姆指挥的“元首”团编制下的】
1943年1月,格雷布纳转入党卫军预备役中,此时军衔为二级突击队中队长(SS-Obersturmführer,即中尉)。同年3月晋升为一级突击队中队长( SS-Hauptsturmführer,即上尉),并前往新成立的第9“霍亨斯陶芬”师担任种子教官;同年4月,进入该师第9装甲侦察营1连任连长。
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中,格雷布纳率部参与卡昂战役,在同加拿大军队的一系列战斗中表现卓越,先是在7月成为第9装甲侦察营营长,后于同年8月被蒙克提名,比特里希批准后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荣誉直到9月17日才被送到。
▲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后,格雷布纳在副官的陪同下检阅部队,摄于1944年9月17日阿纳姆以北的洪德洛
▲《遥远的桥》剧照中的格雷布纳形象
▲格雷布纳获骑士铁十字勋章后的肖像照
德军战斗日志记载,9月17日傍晚,格雷布纳曾接到命令,对奈美根地区进行一次火力侦察,随即他调集了营里大部分机动灵活的Sd.Kfz.250半履带装甲车、Sd.Kfz.234轮式装甲车以及部分武装汽车、卡车,通过阿纳姆大桥后向南高速驶去,总计约30台各式车辆。当日晚22时,这支车队抵达奈美根近郊后,报告称仅遭遇盟军伞兵的轻微抵抗。在向上级汇报完毕后,格雷布纳留下了2辆装甲车用以协防奈美根公路大桥,在途经小镇艾斯特时,又留下了6辆装甲车,这也意味着有22辆装甲车将跟着他们的营长一起,开往生命的终点——阿纳姆公路大桥。
党卫军第9装甲侦察营对阿纳姆公路大桥的进攻时间,大约在9月18日上午9时至9时半。早在前一天晚上,突袭的英军伞兵摧毁了阿纳姆大桥上的德军碉堡。因此,格雷布纳不可能不知道桥头位置有英军。
但他还是决定,再创造一次“努瓦耶博卡日”式的胜利。
1944年7月15日黎明,英军在诺曼底的努瓦耶博卡日方向取得突破,一度将第277步兵师逼上绝境。但格雷布纳率领的装甲侦察营及时赶到,凭借多次身先士卒的装甲反击,最终粉碎了英军的攻势。
格雷布纳认为,凭借着自己手下装甲车辆的高速,配上车载武器的火力压制,完全可以把这群仅配备轻武器的伞兵打的落花流水。毕竟,只要能够迅速、突然地朝着敌人集火射击,自己的车队就能从大桥上冲过去。
然而,这种典型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在面对敌军步兵时的自大心理,最终却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时,格雷布纳所乘坐的是一辆缴获自英军的“亨伯”装甲侦察车。他的上半身完全暴露在外,时间一到,便用力将拳头向空中猛伸两次——那是“前进”的信号。
▲(翻摄)1944年9月初,党卫军第9装甲师幸存的一系列装甲车辆图。资料显示,1944年9月17日,党卫军第9“霍亨施道芬”装甲师的主要作战力量包括一个装甲侦察营, 装备Sd.kfz.234轮式装甲车10辆。其中7辆为Sdkfz 234/1 以及3辆Sdkfz 234/3),Sd.kfz.250 装甲车12辆,Sdkfz 251/1 装甲运兵车3辆,Sd.Kfz.251/9突击炮车15辆。其他作战力量包括:一个仅有两辆四号坦克歼击车的歼击营、装备3辆四号37毫米防空坦克和1辆Sd.kfz.10半履带防空车的防空营、以及装备两辆Sd.kfz.251装甲车的工兵营。
▲一辆部署在阿纳姆奥斯特贝克(Oosterbeek)近郊,准备消灭英军伞兵的Sd.Kfz.250/3 Neu装甲车,据悉该车是来自第9装甲侦察营的残部
▲同一张Sd.Kfz.250/3 Neu装甲车的不同视角照片。注意该车的车载机枪被换成了射速更高的MG42机枪。此外,该车转动轮、前车轮挡泥板不翼而飞,状况很糟糕
▲(彩绘)武装党卫军第9装甲师第9装甲侦察营使用的Sd.Kfz.250/1装甲车,该车标准乘员为4人,包括一名驾驶员、一名机电员和两名机枪手
▲(彩绘)武装党卫军第9装甲师第9装甲侦察营使用的Sd.Kfz.250/3 Neu型装甲车
▲1944年9月18日晨,准备上车返回阿纳姆的党卫军第9装甲侦察营官兵,其中这辆领头的是一辆Sd.Kfz.250/3Alt无线电通讯装甲车,后面的Sd.Kfz.250 Neu型装甲车上则载满了官兵
最先通过大桥的,是两辆轻装甲侦察车。跟在其后的Sd.Kfz.234八轮重型装甲侦察车则不断地使用车载火炮、机枪猛烈射击。此时,英军也开始断断续续朝德军车辆开火。就在领头的3辆德军装甲车似乎也能顺利通过大桥时,一声巨响突然从队伍后方的轮式汽车中炸响。原来是触发了英军事先埋在此处的地雷。随即,那些行驶较慢,还在大桥最高点前行的半履带装甲车就变成了英军的“活靶子”。
一开始,英军伞兵还以为是自家的车辆。短暂的混乱后,更多的迫击炮、反坦克武器加入了这场“狩猎”。在一连串的打击下,领头的几辆半履带装甲车早已变成了燃烧的棺材。不时地有手榴弹被扔进敞开的乘员舱中。浓烟开始涌向空中,迅速遮住了散落在被毁车辆周遭的德军伤员和尸体。
格雷布纳策划的攻击,就此开始逐渐瓦解。他也很可能是在这个绝望的时刻中弹身亡的。因为进攻的德军很快就陷入“群龙无首”的处境。
▲《遥远的桥》中剧照:幸存的德军举着白旗向英军伞兵劝降
一名叫玛加的党卫军中士对此回忆称:
“突然,地狱仿佛瞬间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所在车辆的四周都传来了爆炸声和恐怖的叫喊声。而我恰好位于这个混乱场面的正中心”。
由张翰涛、唐浩先生编著的《九月飞雪》一书,用生动的文字再现了这场经典的遭遇战:
面对横亘在前方路面上的可怕火墙,后续跟进的半履带装甲车动摇了, 于是停了下来。经过10分钟的紧急磋商,进攻部队重新建立了指挥,一些车组成员进行了调整。两辆半履带装甲车的驾驶员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它们边全力射击,一边尝试快速从坡道旁边的高大校舍旁驶据过。其中一辆车的驾驶员几乎是在经过房屋的第一时间就被敌人击中了,惊慌失措的他立即开始倒车,却又不幸和随后跟进的那辆车撞在了一起。由于这两辆车被牢牢地卡在了一起,它们敞开的乘员舱遭到了居高临下的英军的猛烈扫射,两辆战车上那些仓皇间试图跳车逃离的党卫军士兵全都倒在了英军的枪口下。当车辆在爆炸中化为火球依烟弥漫在整个桥头,严重阻碍了德军进行的第三次冲击尝试。而这次冲击的结果也和前两次完全一样。参与进攻的党卫军现在已经完全陷入了混乱。当英军重机枪标定好射程后,整座大桥上到处都有曳光弹划过,它们在大桥的钢梁上打出许多火花并发出凄厉的碰撞声。桥上的党卫军士兵们都拼命想在大桥的钢架间找到一处可以用于躲避屠杀的安全场所。
格雷布纳当时乘坐的是一辆英制装甲侦察车,他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使自己在队伍中显得更加醒目,但现在却没有人能看到他。此刻,那些已经到达大桥另一端的半履带装甲车正轰鸣着驶下东北侧的斜坡。它们之所以要这样铤而走险完全是为了避开敌人的密集防御火力。一辆半履带装甲车失控坠下斜坡,撞入校舍侧墙;车上的德军全都被杀死在车厢内。
▲英、德双方阿纳姆大桥交战图解。
党卫军第9SS装甲侦察营主力对英军桥头堡阵地的冲锋进攻基本符合装甲侦察部队追击渗透战术的一般战斗规则,即采用轮式装甲 侦察车进行前卫搜索进攻,载有战斗人员的轻装摩托化部队随后跟进支援。由于格雷伯纳车队中还编有一些缺乏 装甲防护的轮式车辆,只能排在 Sd.Kfz. 250轻装部队后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行驶。
英军第2伞兵营在桥梁两侧建筑物内大量布设了机枪与反坦克掷弹简。而在轮式装甲车通过时,英军伞兵并没有与其发生大规模交火,使得格雷布纳错误地认为英军只有零星防御,误使整条车队进入英军的埋伏圈。
这场大屠杀几乎延续到了中午。两辆德军战车在驾驶员中弹后失去控制,撞碎与码头街平行的大桥左侧护栏倾覆而下,像雨点般撒下许多燃烧的汽油、碎屑和尖叫的士兵。后来,战场上平静了大约30分钟,那些仍在半履带装甲车内躲避弹雨的党卫军士兵,必须等到前面的死亡火焰平息后才能进行下一次突破尝试。这些已被英军预测到的后续零星突击遭到了密集火力的迎头痛击。当英军炮火开始轰击大桥后情况变得更糟了,近失弹不断在桥下的河流中激起巨大的水柱。意识到继续进攻已经毫无取胜希望并且自身难保的党卫军士兵们,纷纷越过正遭遇猛烈射击的大桥护栏跳入下莱茵河,虽然跳入河中后的前途依然未卜但总好过在桥上等死。
大桥周围的枪炮声开始逐渐变得稀疏了,至中午时分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在参与攻击的22辆装甲车中,有12辆在桥上变成燃烧的残骸,将桥面彻底堵死。虽然格雷布纳的赌博已经遭遇了惨痛失败,但他离成功确实只有一步之遥。这次攻击完全出乎英军预料之外,但英国人却最终设法将这次进攻扼杀在了半途。
SS第9装甲侦察营的幸存者不是已经逃之天天,就是蜷缩着爬向大桥南岸寻找安全场所。在德国人撤退的同时,大桥北侧坡道附近的房屋中传来了英军的胜利欢呼。英军第2伞兵营呼喊的口号是“遏!默罕默德,遏!默罕默德!”,这个口号是为了进一步对敌人羞辱。”
在获得德国最高军事荣誉不到24小时后,格雷布纳,这位被视为“传奇人物”的装甲兵指挥官便战死沙场。
战后统计显示,德军一共在阿纳姆大桥北段留下了18辆车辆残骸。其中包括:8辆Sd.Kfz.250装甲车、1辆Sd.Kfz.10半履带车、3辆福特2吨卡车、1辆梅赛德斯奔驰2.5吨卡车、1部拖斗车以及2辆法国雷诺卡车和2辆武装小汽车。
就在战斗结束的当天下午,隶属于英军第16侦察中队的一架喷火式战斗机利用航拍相机完整地对阿纳姆桥北侧战场情况进行了拍照。(如上所示)其中Sd.Kfz.250装甲车的残骸集中在下桥端,有5辆装甲车甚至撞在一起被集体消灭。与Sd.Kfz.250车队有一段距离的轮式卡车和小汽车则被摧毁在过河后两侧建筑物围绕的公路桥干道上(右侧蓝圈处)。
通过Sd.kfz.250 装甲车残骸与后续轮式车的距离可以断定,英军伞兵通过限制开火成功将其引诱到两侧建筑埋伏圈内加以消灭。值得注意的是,在党卫军第9装甲侦察营主力被消灭在阿纳姆桥头后,最初留在奥斯特贝克的少量德军Sdkfz 250装甲车依旧参加了后续对英军伞兵的围剿行动。相比之下,这些车辆就幸运得多了。
▲(油画)德军精锐折戟阿纳姆大桥
▲英军侦察机拍摄的另一张阿纳姆大桥北段。可见大片的德军装甲车辆残骸
▲这辆冲到阿纳姆公路桥下的Sd.Kfz.250Alt装甲车,遭到英军手榴弹的“特别照顾”,导致车内弹药殉爆,车体后部装甲板都被炸飞了
▲阿纳姆战役期间,这辆倒霉的Sd.Kfz.250 Neu装甲车遭到了英军2枚PIAT反坦克榴弹的攻击,已被“还原”成零件状态
▲遭英军6磅反坦克炮攻击后战损的一辆Sd.Kfz.250/3装甲车,同样来自第9装甲侦察营,摄于1944年9月20日,阿纳姆奥斯特贝克Dreijeroord旅店周遭。和它的营长一样,还是没能逃过覆灭的命运
▲格雷布纳的墓碑,显示其阵亡时仅有 30岁
本文使用的部分参考资料:
https://www.tracesofwar.com/persons/5309/Gr%C3%A4bner-Victor-Eberhard-Waffen-SS.htm
《第三帝国的混血先锋:二战德国轻型半履带装甲车发展全史》
《九月飞雪1944:德军眼中的阿纳姆战役》
https://warfarehistorynetwork.com/article/arnhem-bridge-why-it-was-britains-alamo-in-wwii/
https://www.findagrave.com/memorial/142308104/viktor_eberhard-gr%C3%A4bner#view-photo=295025985
▲毛豆的个人微信,加群团书,以此参与粉丝群抽奖请找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