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为遵守相关要求,文中的称谓以我方视角为主。本文仅用于科普作用,其中出现的任何旗帜、符号均不代表本号立场,望周知)
在如今的金门县“古宁头战史馆”前,陈列着一辆M5A1轻型坦克实车。其车前还摆放着一块告示牌,上书:“金门之熊”四字。这四字看似平平无奇,但对亲历者而言,这辆坦克的背后,则代表着一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按照台军现如今的“官方宣传”,1949年10月24日至25日凌晨时分,我方先锋团按梯次登船、渡海攻击金门,没想到驻金的防御部队“恰好”有一辆坦克因为在先前的演习中发生故障而抛锚,直到我方部队在金门西海滩抢滩登陆时还在抢修,使守岛的防御部队得以在第一时间顶住了我军的攻势,从而使金门战役形成了有利于其的态势。而该项战例,也被视为其战车第3团第1营第3连装甲兵的“轶事”。至此一战,该营获得了“金门之熊”的荣誉锦旗
这段被传的神乎其神的“轶事”,台军方面负责记载战史的单位却并未对其细节,乃至整营在金门战役期间的行动进行考证,只是一味地宣传“大捷”。更令人怀疑的是,第1营自身编纂的原始战斗档案也因时局问题导致漏洞百出,而守金部队在战后的互相争功,加之战后数十年的“官方背书”,使得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979年,原战3连1排排长杨展在受访时就曾表示:“三十年前的‘金门大捷’,我这个战车排,不说立了第一大功,但是第一枪也是我们打的——黑夜里,迎击*军于垄口海滩。”
那么,这个“金门之熊”的表现究竟如何?
▲为座车清洁炮膛的守金敌军
问题一:“金门之熊”是怎么来的?综合水平如何?
资料显示,守军使用的这批M5A1轻型坦克,是蒋介石政府派要员前往美国,向美方采购的“剩余军事物资”。所谓的“剩余军事物资”,其实就是一系列本不堪使用的零部件,并堆砌在虬江码头。但因局势变化,一部分剩余物资转而交付台岛。经过组装后,拼凑出22辆坦克交付给战车第1营(缺第2连)后调往金门。
王洪光编写的《绝战——追思金门战役》(以下简称“绝战”)一书中,就曾记载过当时守岛敌军在装甲部队上的配属:
“当时,金门岛上的战车营有2个连,6个排,分别配属给第118师的3个团,执行机动反击任务”。
再从性能上分析。美制的M5A1坦克主武器是一门37毫米火炮,副武器是3挺7.62毫米口径机枪,全重15吨,乘员4人,装甲最大处为50毫米,最高时速57公里。二战期间,该车因火力有限,因此在欧洲战场上主要承担侦察任务。但在对付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日寇时,该车仅次于M4“谢尔曼”坦克。
▲被冠以“金门之熊”称号的M5A1轻型坦克(战术编号66号)。需要注意,最初的那辆66号坦克早已送回台岛,回炉重造了,现在摆在金门的则是替代品
问题二:敌军坦克发挥多大作用?“金门之熊”何以何落难海滩?
《绝战》一书承认:“无论是抢滩登陆时的进攻,还是依托阵地的防守,我登岛部队在局部都吃了敌战车部队不少亏。应该说,战车部队是为守军立了大功的。”
而“60炮”博主也结合台方公布的档案认为,功劳并不单属于“金门之熊”一车,而是战车第3连1排。由于该排的3辆M5A1坦克在垄口挡住了我军的第244团,守住了金中一线,使整个金门免于被切成两半。倘若我方完成此项计划,则可据险抵御金东支援的敌守军,同时吃掉兵力薄弱的金西守军,再向金东方向施压。
至于为什么66号坦克陷入海滩中动弹不得,台岛方面的研究资料也可作为一番参考:
“国民党军队的金厦海域经历了一连串的败仗之后,虽然选择固守金门,但守军心中都晓得:一旦再败就难有所谓的‘转进’的空间、时间。
10月24日晨,金门守军高层召开作战会议,由汤恩伯亲自主持,会上依据气候与情报,判断出敌军即将对金门发起进攻,汤恩伯虽在内战中屡遭解放军重挫,但此时,仍以坚定语气指出:敌不攻金门则已,若攻金门必定会在金门西部的垄口至西一点红之间海岸抢滩登陆,要求坦克部队于该处加强步兵青年军201师步兵、坦克协同演练。同时,对岸的敌军也已下达进攻金门的命令,并定于待10月24日晚上涨潮后,派出第一梯队三个加强团,在金门西北沙滩抢滩,并于巩固滩头阵地后掩护后续部队登岛,一举攻克大小金门。
汤恩伯所指出的区域,正是坦克1营第3连(欠第3排)的守备地区,接到命令后,第3连连长带着第1排3辆美制M5A1轻型坦克由连部出发至金门西部的燠热海岸参加演习,第1排的排长是杨展中尉,同时也是66号坦克的车长,该坦克的驾驶员是班长唐再坤上士,炮手是熊震球上士,副驾驶员则是曾绍林上等兵。
▲公开档案资料中显示的战1营编制表,如图可见,当时该营除战1、3连外,另有指挥组、警卫排、修理队、卫生队等辅助单位
▲熊震球与其66号座车
演习至黄昏时,排长杨展的66号坦克却因履带陷入沙沟而抛锚于垄口附近,一时抢修无效,天色又已逐渐暗下,连长便命令第一排留在原地,由64、65坦克保护66号抛锚坦克的夜间安全,并于夜间继续抢救,其他车辆人员则随连长返回连部用餐。
到了晚上8、9点,金门对岸的敌军已在陆续登船。而在金门的坦克3连连长在连部见前方第一排始终未归,便带了随从亲自开车摸黑前云垄口查看,不料,连长乘坐的车辆竟也在途中抛锚,连长等人只好返回连部找人先去修理自己的车。于是,仍是只有由杨展指挥的第1排3辆坦克摆在垄口海滩。深夜降临,杨展在11点后,曾返回连部找人手帮忙并捎回些饭菜,准备上全排士兵用餐完毕后再修车,这时除了22兵团太武山观测所外,全金门岛守军皆已和岛民一同进入梦乡。
10月24日夜11点40分,敌3个加强团船队,正向金门西北方向的东一点红至古宁头之间行来,而在垄口陪着那辆抛锚坦克的坦克3连第1排,却在准备享用那顿排长带来的冷饭菜。至12点多,处于第一线的‘青年军’201师士兵发现海面有敌先锋突击队正在泅渡上岸,准备刺杀摸哨,掩护后续大部队抢滩,立即鸣枪数响示警,这一枪开启了金门战役的序幕!
在听到信号弹警告后,杨展与其他士兵在对岸炮火轰击下,赶紧登停在海滩上的3辆坦克,但乘员李礼仁登上65号车时,已被炮弹破片击伤。由于抛锚的66号坦克没能修复,于是杨展先在车中用无线电呼叫连部请求支持,然后命令另外两辆无故障的坦克,以66号坦克为中心,移动至其左右排成横队,以确保66号坦克的安全。
在敌尖兵部队登岛之后的,紧接着便是敌军登陆部队,登陆部队涉水抢滩后立即向201师海岸防线与阵地发起冲锋,‘青年军’201师的滩岸火力网随即猛烈开火,但由于防线太长兵力不足,加之后方增援不及时;半小时后,敌登陆部队已突入青年军第一线阵地内,双方展开了白刃格斗,并在近距离上互掷手榴弹,垄口滩头陷入惨烈的喊杀混战中。
结果熊震球上士摸黑发射的“金门之熊”第一炮,竟打中了敌军民用帆船的桅杆,炮弹的热量引燃了涂有油脂的船帆,并因海风助长火势而烧到其它帆船,而一发不可收拾,杨展在看清这一情况后,随后要求全排3辆坦克立刻开火,仅在一小时内,面对以3辆坦克形成的扇形压制火力网,敌登陆部队伤亡不断增加,只得利用滩头地形隐蔽,并绕到该坦克排的两侧黑暗处再向内陆突进,垄口正面海滩逐渐沉寂下来。
但在垄口坦克火力网以外的其它地方,战况仍十分激烈。201师防线被敌军全面突破,坦克连长受命率第2排坦克与一部分步兵前往前线增援201师,行至途中便不断与向内陆突进的敌军部队遭遇,并在观音亭山地区发生激战,连长见增援受阻,遂通过无线电要求前方第1排还能动的两辆坦克,变更保护抛锚的66号坦克与乘员的前次命令,立刻朝西,向西一点红方向攻击前进,对201师防线正面的敌冲锋部队进行火力压制。
杨展带领坦克出发后不久,垄口方面的‘青年军’步兵营这时却因正面伤亡过大,准备放弃阵地,向后方退却,并要求留守在66号坦克上的装甲兵弃车一同撤退,但该坦克乘员、都向步兵营表示要继续留守66号坦克;步兵营长闻讯后同意,并决定尽力守位垄口方面阵地,即命令该步兵营各连只能向66号坦克两侧退却,与66号坦克互相掩护,而不再向内陆作大纵深的撤退。在前来增援的坦克连长与步兵,在观音亭山地区顶了攻向该处的敌军,使敌担任左翼主攻部队244加强团,其大部至拂晓前仍在滩头难以展开行动,敌左翼登陆部队因此不能迅速突进至金门中部蜂腰地区要冲琼林镇,切断金门东西间联系,更无法进而占据太武山。
被战争女神选中的坦克第1排的3辆坦克,整夜作为“金门之熊”前锋所付出的代价是,2名上士受伤,1名上等兵阵亡,在战役期间各坦克排中死伤人数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