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中所引用的文献中,因其个人回忆录存在主观性质,且无法资料加以佐证,因此可靠性存疑,望读者周知)
“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已从西方各国采购了诸多不同口径的火炮。在这些庞大的军备清单中,被称作“小炮”(即口径20毫米的小口径机炮)的苏罗通(Solothurn)ST-5同样被收录其中
有趣的是,该炮虽是瑞士造,但追溯其血统却是不折不扣的“德国货”。德军在二战期间所用的Flak30型机炮便是由其衍生而来的。
一战结束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为规避《凡尔赛条约》对其实施的一系列军备限制,转而在第三方国家开发、试验武器(如瑞士、苏联等地)。苏罗通公司便是其在瑞士成立的一家子公司。
▲瑞士苏罗通公司开发的S5/100型机炮的使用手册原件。标明了火炮具体的性能参数。该公司属于德资军工企业,除本文中提及的ST-5机炮外,其产品还有MG30机枪、S18/100重型反坦克步枪以及多款小口径机炮。1930年代,该公司的主要出口国(除德国外)包括意大利、奥地利以及巴尔干和诸多南美国家。二战结束后,苏罗通公司因在战争期间全力生产武器支持轴心国,最终于1949年关停
在抗日神片《八佰》中,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亦有一门ST-5机炮用于对空射击。
现实中,ST-5机炮可采用单发、连发射击模式,使用弹匣供弹,实战中以单发射击为主。其理论射速可达320发/分,有效射程约2公里,抗战中不仅可用于对抗来袭的日机,亦可平射用于打击日寇的装甲车辆。
▲比起拥有完备铁路、公路体系以及后勤支援的欧美国家,抗战时期的中国可谓“一穷二白”,火炮只能装上木轮依靠畜力甚至是人力运输。
▲准备展开的ST-5机炮。其主要由炮架、炮身两部分组成,需三人操作,可在两轮或三角架上实施360度全向射击
▲三脚架状态下的ST-5机炮。如此部署可以更稳定地发射炮弹
▲ST-5机炮虽无实质的防空战果,但在面对来袭的日寇装甲车辆时,其装备的穿甲弹药可以如“热刀切黄油般”消灭对方
关于ST-5机炮的战果,笔者找到了一段台张晴光将军的回忆录。此人生于1912年,抗战期间曾在第52军担任排、连、营、团级职务,后晋升为少将。曾被胡琏誉为“会打仗的军人”。以下摘选自其回忆录《血战余生》(台商务印书馆发行版本),有关台儿庄、徐州会战期间使用ST-5机炮反坦克的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