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夜袭和投毒,使不出第三招:毛子眼中的日寇,是怎么打坦克的?

百科   2025-01-27 21:52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时至今日,关于日军在反坦克战术、武器方面的资料、文献可谓数不胜数。不过,基本上是以美军视角为主。反观同时期对日作战的苏联,则较为少见。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1941年4月苏、日双方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正是有了这张纸面协议的限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才将“南进”的策略定为主要路线,视英美为大敌,至于向北入侵苏联的计划则被搁置。


直到1945年8月8日,苏联才正式宣布对日作战,调集百万兵力,联合当时的蒙古军队,对驻扎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实施代号“八月风暴”(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的军事行动,仅用一周时间即粉碎其抵抗。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号召残存各地的日军放下武器投降;9月2日,日方代表于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宣告结束。


▲“八月风暴”军事行动示意图,本文中提及的第5集团军归远东第1方面军指挥,负责从东部向长春方向实施突击

▲穿行在中国东北泥泞道路上的SU-152自行火炮,摄于1945年“八月风暴”期间



“八月风暴”行动,既是日苏两军在诺门坎战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也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战斗结束后,苏军参谋部门对战役期间遭遇、记录的一系列日军反坦克战术、武备进行了一系列总结,并呈报高层。原文经翻译后如下所述:


“由于双方主力部队都未曾参加最激烈的战斗,因此,不能单凭第5集团军的作战经验对日方的单兵反坦克战术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敌人没有飞机,几乎没有坦克,火炮数量不足。同时,我方亦未察觉到日军步兵与其支援部队间的合作。然而,敌人采取的“小分队战术”值得我们注意。



▲1944年的诺曼底之战中,美国陆军第2游骑兵营的官兵为突破德军设在悬崖峭壁上的防御工事,将数公斤的炸药绑在长杆上后引爆,成功为后续部队打开突破口。这便是”杆雷“。日军使用的”杆雷“与其类似。

▲本文中提到的绑在竹竿、棍子上的反坦克雷为”杆雷“。上图由美军技术部门绘制,反映的是一名使用“钩雷”攻击“谢尔曼坦克的日本兵。这是”杆雷“的变种,利用绳索把钩子挂在敌方坦克炮管上,然后引爆炸药。如果既没有棍子,也没有绳索,那就只能抱着炸药包往前冲了


日军小股部队及个人战术非常精细。包括小学在内的所有日本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教导儿童、青少年如何实施近距离肉搏(包括:拼刺、击剑、重剑、刀、柔术等)。在这一系列短兵相接的战术影响下,日军培养出了一批高度忠诚、勇敢的士兵,即使在面对死亡时同样如此。


举例:1945年8月17日,我方部队在四道岭子(地图编号:3256,地位置)西南2公里处无名高地的第72步兵军指挥、观察所附近地区巡逻时,发现了一队携带重机枪的日本兵。当我们的巡逻队靠近时,他们开火了。巡逻队用冲锋枪还击,打死了副射手。主射手察觉机枪卡住时,改用步枪开火还击。


▲一辆苏军的M4A2-76(W)“谢尔曼”坦克正停在路边休整,车旁的中国农民正好奇地望着这些来自异国的“解放者”

战史探索者
以介绍近现代战争中的战史、武器装备、人文历史为主的军事自媒体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