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的意义

财富   2024-10-30 09:23   河北  

最近央视《上甘岭》电视剧热播,引发很多讨论。



在人民军队战争史上,上甘岭战役的知名度绝对是最高的之一,而且上甘岭这个词经常被用到各个领域,比喻艰苦卓绝的斗争。


那么,为什么上甘岭战役如此被人记忆?


实际上,在美军的战史里,在很多美军将领的自传里,都找不到上甘岭战役的任何痕迹。


难道是因为上甘岭太小,不值得被美军记录?那当然不是。上甘岭战役中,美军伤亡惨重。


美军以前一直宣称伤亡2000人,但美国解密档案却记载是4000人,军事分析一般认为美军死伤超过8000人,参战的9个营被打爆了8个。另外,还有参战的南朝鲜军伤亡接近20000人。


如此激烈的战斗,比美军在一战二战多数战役中的投入和损失都要大,但美军各方面却选择性遗忘。因为,他们不堪回首。


为了3.7平方公里,我方也付出了伤亡11500人的巨大代价,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


为了上甘岭战役胜利,参战的主力部队15军45师付出了巨大牺牲。全师三个团,其中134和135两个团只剩下300多人,全师总伤亡达到了5600多人。


虽然伤亡惨重,而且不是传统上我军的运动战歼灭战,看起来还只是惨胜,或者只是守住了防线,但为什么上甘岭却成为我们念念不忘的地方呢?


早在当年上甘岭地区鏖战之时就有不同的声音,比如:“为了区区3.7平方公里的土地值得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吗?”事实上,打这一仗,除了争取有利的谈判之外,主要就是想给朝鲜在战后谈判时多争取一点土地。


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出战的是第三兵团的15军,军长是秦基伟。55年开国中将,88年上将,后来的国防部长,人大副委员长。


第三兵团司令员是威名赫赫的陈赓大将,但是因为身体原因并未入朝,由副司令王近山指挥。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我军兵力来自15军和12军一部,总兵力4.5万。


上甘岭战役美方参战部队是“联合国军”,主将为范弗里特。美第七步兵师、韩第二步兵师、韩第九师第三十团、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七团、美第一八七空降团一个营,还有多个炮兵营、坦克连、高射炮营、探照灯营、卫生营等支援部队参与‌,总兵力6万余人。


美军陆军步兵第7师,1917年12月组建于美国佐治亚州惠勒军营,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打出了"北极熊团"、"矛头"、"水牛"3个"王牌团",它完成作战任务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时无误,因而得名"滴漏器师"。当然,和志愿军交手后,滴漏器就不再准时。


字实力和历史战绩,当时的15军并非我军绝对的主力部队,而总投入兵力比对方少很多,武器装备弹药更是远远不如对方。


但是,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却成了15军的成名之战,成了美七师的伤心地。


战役中,15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在约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与敌反复争夺43天,抗住了敌人日均20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打退敌排以上兵力的进攻900余次,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击29次。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英雄人物,都出自15军。

上甘岭战役,是人民军队的典范战役。上甘岭看起来是对方攻击我们防守,其实是双方争夺。那个山头丢不丢,都不影响朝鲜战争战局,但就是不放弃。


上甘岭战役不是运动战,也不是围歼战,基本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攻防,是脱离了大谋略的硬实力对抗,输赢主要靠武器装备和士兵意志力和能力。


换个视角,上甘岭战役就是就是中美两个巨人在兵对兵将对将的直接硬碰硬,就是争口气,找个山头比武,是中美两军的决一雌雄。类似于古代的单挑,或者西方的决斗。


也就是说,此前几次战役,美军还可以说是被东方谋略误导,是不熟悉情况,是意外失手,总之可以找到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但是,经过上甘岭战役,面对面赤膊上阵类似拳击台上的搏斗,美军彻底被打服了,心服口服外带佩服,也不敢再打了。


一般来说,整个战争里,有胜有负互相攻守很正常,但到了上甘岭,是双方都不愿意倾国之力继续耗下去的情况下进行的摊牌决斗,也就是双方心照不宣的要一战定胜负。


美军出的王牌范弗里特和精锐美七师,我方出的是中坚力量的十五军和年轻的秦中将。结果,美军前功尽弃寸土未得没有打赢,我军以少胜多实现反杀打出来了绝对威风。


开个玩笑,就比如,刘备和曹操大战好几年,都不想这么打了,决定决斗,曹操派出许褚,刘备看了看五虎上将,轻松一笑,派出魏延。结果,许褚没有拿下魏延。再看看观敌料阵的关张赵马黄,曹操还打个什么劲?


上甘岭一战,我方战术越打越好,损失越打越少,士气越来越高,装备水平越打越强,最终取得完胜,一战就把美军的意志打没了,特别是陆军,此后再也不敢碰瓷。


这就是上甘岭战役的价值,是一个新兴世界大国在力量崛起过程中的战争博弈中的与世界老牌霸主的终极对决,是一战定乾坤的决胜之战。



马继华
关注移动互联,醉心数据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