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²Lecture|这里是国子监
文摘
2024-11-03 17:23
北京
A²Lecture|知识 · 技巧
叮咚,干货来了!
「这里是北京」系列番外篇第八弹,
这里是国子监
(戳这里回看:
【历史沿革】
国子监史称太学,国子学。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士”,于元朔五年(B.C.124)建立太学。西晋时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又在太学之外,为门阀士族子弟专设国子学。北齐时改称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分别设监管理。明清两朝仅设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的两重功能。
北京国子监建成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英宗正统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改造,增建了辟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格局。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与东侧的孔庙相毗邻,体现了我国“左庙右学”的传统建筑规制,因此又称为“庙学”。
元代的国子监,不仅有蒙古族子弟学习汉语,也选拔了一些汉族子弟来学习蒙语。明清两代监学合一,称国学、太学;又是官署衙门,明永乐二年(1404)改称国子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度,改革旧教育体制,成立学部,国子监的各项职能改由学部办理,其历史使命由此终结。
1961年,国子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
国子监位于孔庙西侧,总面积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进院落,其布局可用“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来概括。
01 集贤门集贤门是国子监的正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院内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02 太学门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道院门,其命名起源于3000多年前,当时就已经有以“太学”为名的学校。到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所中央官办的“太学”,从此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
03 琉璃牌坊太学门内,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门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覆黄色琉璃瓦,中间上方南北两面分别悬挂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出自乾隆皇帝御笔。
辟雍是清代皇帝讲学的宫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皇帝派刘墉主持营建,次年冬竣工。(此前的明清皇帝临雍讲学是在元代藏书楼旧址,国子监彝伦堂举行)乾隆皇帝称赞其“建筑复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务实” 。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将辟雍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合称为六大宫殿。
辟雍为四方形木构建筑,重檐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上覆鎏金宝顶;屋檐之下悬乾隆皇帝御笔“辟雍”匾额。殿内正上方悬乾隆亲题“雅涵於乐”匾,南面“涵泳圣涯”、东面“万流仰镜”匾,分别由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建筑周边环以水池,池岸汉白玉护栏,池上石桥东南西北各一,通达四门,连接内外。
“辟雍”一词起源于3000年前的周代,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相通,指周边环水,水清澈透明,如无暇玉璧;“雍”为水中陆地。
辟雍建成后第一次的临雍讲学大典,于乾隆五十年(1785)春二月丁亥日举行。乾隆皇帝临雍前,先到孔庙行礼,礼毕入国子监,在彝伦堂换衮服,后御辟雍。大殿正中设皇帝宝座,后置屏风,前置讲案,讲案上摆讲章:左为书经,右为易经。大典开始,首先由满汉大学士进讲《四书》,由乾隆皇帝讲书义;而后由满汉祭酒进讲《周易》,乾隆皇帝又讲经义。
王公大臣百官,衍圣公率各圣贤后裔,国子监祭酒率所属学生、举人、进士等,立辟雍桥南,分东西各十班序立,外国留学生、观礼员立各班之后。所有听讲者都跪而聆听,皇帝讲完,全体人员行三跪九叩礼;皇帝赐茶后,起身还宫,众跪送,典礼毕。
国子监中院东西两序,各有堂屋三所,通脊连檐,堂堂相接,每堂有通屋11间,共66间。西序自南向北依次为广业堂、正义堂、修道堂,东序自南向北依次为崇志堂、诚心堂、本性堂,这六堂便是学生们日常上课学习的地方。六堂平日里书声朗朗,称为“两序书声”;夜间灯火通明,称为“六堂灯火”,是“太学十景”中的景观之二。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以贡监生为主。贡监生是各府、州、县学考选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还有一些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习写作“时文”,即八股文,
以便应试。明朝进入国学者通称监生,举人称举监,生员称贡监;清朝时国子监生员分为监生和贡生两类,监生和贡生通过国子监的考即可直接参加乡试。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重建,改名“彝伦堂”。
彝伦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是国子监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7间,后带抱厦3间,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匾,是清康熙皇帝御笔。在辟雍未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讲学,都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彝伦堂前平台,称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有石刻日晷,建于明代。
敬一亭建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自成院落;院门上方刻有“敬一之门”字样,两边屏墙有砖刻团龙图案,建筑的形制、造型都很别致。敬一亭内存有明嘉靖皇帝《敬一箴碑》等7块明代石碑、康熙皇帝御书《崇高峻极》等4块大字卧碑、以及雍正皇帝《训饬士子文》。
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是喻示着监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载,元明时期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共200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的古槐古柏仅40余株。
在这些古槐当中,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最为著名。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交错而生的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米和2.5米,据说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所种植。除此之外,在国子监辟雍以西的圆水池旁,还有一棵主干呈罗锅状弯曲的高大古槐,树冠部分向南倾斜,故称此槐为“罗锅槐”。
「这里是北京」系列番外篇第八弹就到这里,下个月同一时间将继续为你带来「这里是南新仓」,敬请期待(。・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