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ZOOdesigner研发的“奇妙选址卡”上线了!“选址卡”系列意在以设计师的角度,寻找那些独特的场地选址,聊聊场地的区位条件,人文历史和现存的问题,以多种视角展开思考与讨论,以我们和读者的共同想象介入和干预,看看会不会有奇妙的灵感呢?
今天我们要聊到的——海平面以下的国家荷兰。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整个北半球共同的气候现象核心都指向极地的冰川融化的局势下,荷兰——这个海平面以下的国家,留给它的时间愈来愈少。
(请旋转屏幕观看)
图片来源自作者自绘
大部分人记忆中对荷兰的印象为:风车、郁金香、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等。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最直观的部分,荷兰的英文名称——Netherlands。
荷兰风车与郁金香
图片来源自网络
Netherlands直译为较低的土地,这也是对荷兰国土最直观的描述。荷兰大约只有一半的土地高于海平面1米,接近1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居于如此的地理位置,荷兰人民吃尽了洪涝的苦头。
01.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尼德兰王国简称尼德兰,因其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Zuid-Holland)最为出名,故又称荷兰,是由尼德兰、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属圣马丁4个构成国组成的君主立宪制的复合国,是以尼德兰本土为核心的主权国家。
荷兰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与德国、比利时接壤。国土总面积41864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过407.5人/平方千米。
荷兰地图
图片来源自网络
荷兰是典型的低地国,气候湿润,常年降雨,年气温8.9 °C,年均降雨量为782mm。境内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随时有被海水倒灌的危机;另一方面,荷兰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两大河流的下游,深受洪涝之患。如果没有拦海大坝的阻拦,荷兰境内近半土地将会被被淹没,包括荷兰最繁华的Randstad区域(荷兰GDP55%出自此)。
荷兰处于莱茵河与马斯河下游
图片来源自网络
02. 抗洪历史
Anti-Flood History
荷兰人与水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上千年,防洪之于荷兰人就如日本人防震一样平常。水平面上升早就是这个国家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了,但1953年1月31日与2月1日,一场特大的水灾打破了这暂时的平静。
1953年洪灾后村庄状况
图片来源自网络
1月31日晚上6时,从苏格兰吹来的特大暴风在荷兰泽兰省和南荷兰省一带的海岸掀起滔天的巨浪,届时荷兰皇家气象局在下午时分发出风暴和海潮的警告,晚上22时30分是通常的涨潮时刻,人们发现这次的涨潮异常凶猛。2月1日零时,在暴风和海潮的双重夹击之下,在西南部海岸部分地区海水已经漫过了堤坝,市民们对此作出抢险的准备。但深夜时分,不少市长和堤坝管理官员不在现场,没有官方的命令市民不敢擅自作出决定。
1953年Zeeland附近的一处堤坝被洪水冲毁
图片来源自网络
凌晨3时,海水继续上涨,水位已经升到水位警戒线(NAP)之上的4.5米。一些平时缺乏保养维修的堤坝首先被海潮突破,泽兰省和南荷兰省数十处地堤坝被毁,随后海水开始冲向内陆,处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难逃于难。黑夜中一些市民从睡梦中惊醒,无路可逃之下,市民们将爬上阁楼和屋顶作为最后一根稻草,但它们终究不能抵御洪峰。公路和铁路被冲垮,电话线被截断以致灾区无法与外界联络。荷兰其他地区的人民,无从知晓西南一隅发生了什么,就这样海潮肆虐了一夜。但灾难还没有停止,虽然风势减弱,但第二轮的潮汐接踵而至,遇难丧生人数不断增加。
1953年洪灾后村庄状况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场特大水灾受影响民众达60万,荷兰死亡1836人,10万人无家可归,3300栋房屋被毁。
03.提出问题
Questions
灾后荷兰政府痛定思痛,更加重视堤坝的维修保养工作,同时启动了堪比登月行动的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s),并于1953年后陆续建成五大水闸与其它防洪设施。2018年,荷兰迎来一场大暴风,海水上涨的幅度和高度直逼1953年,但是这次,在铁壁防御之下的荷兰安然无事。
三角洲工程中的Haringvliet大坝
图片来源自网络
随着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整个北半球共同的气候现象核心都指向极地的冰川融化,90年代莱茵河河岸发生了两次大水灾,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带来了巨大的毁灭,再坚固的堤坝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都随时有可能会崩塌。人类本身无法抗衡自然,‘抗衡’这个举动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要把水当成敌人,而是要与之共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宇航局拍摄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卫星图像
图片来源自网络
04.策略构想
Imagination
引领人类居住的下一个前沿
OCEANIX CITY的愿景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弹性且可持续发展的浮动社区,具有居住、工作、聚会多种用途,可容纳75公顷的10,000名居民。每栋建筑都散布在内部空间和公共场所的自遮蔽处,从而提供舒适性并降低制冷成本,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了用于太阳能收集的屋顶面积。社区农业是每个平台的核心,使居民能够拥护共享文化和零浪费系统。该项目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引导能源,水,食物和废物的流向,社区无论规模大小,都将优先采用当地采购的建筑材料,在岸上预制并拖到最终地点,降低其建设成本,以使得该建造模式可迅速转变、适应、部署蔓延至急需的沿海大城市。
OCEANIX CITY项目
图片来源自官网
类俄罗斯城市
面对海平面上升这样愈加恶劣的气候性灾难,该项目期望赋予建筑可适应海平面上升的生长模式,将现状的建筑解体变得轻盈,使其像冰山一样随着水位起伏,漂浮于水面上下。该建筑以俄罗斯方块为范本,将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各建筑单元自给自足,且内部置有氮气装置控制起伏升降,算法程序控制建筑精准对位,解决人类生存的刚性需求。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建筑不断上浮,在变化的过程中空间可以发生结构以及重组,同时为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体验,带来水面上下不同的欢乐。
↓↓ 点击图片跳转至文章详情 ↓↓
类俄罗斯城市最终展板
图片来源自公众号:ZOOdesigner
原创声明:
除部分资料及图文标注来源,其余均为作者原创编辑,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