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艳阳:为什么上课要用教材?

教育   2024-11-13 16:52   北京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承载着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扩容增效?是我作为一校之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观摩实录课,我深受启发。

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中,执教者先创设了“外国学子在我校交流学习后,对中国建筑存在疑惑,请求我校学生帮忙解答”的学习情境。而后,执教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陈中国建筑之征”,即让学生速

读课文后回答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任务二“品中国建筑之美”,即以问题探

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中国建筑普遍具有九大基本特征,但为什么一点也不显得单调乏味,其中的奥妙是什么?任务三“悟中国建筑之魂”,执教者以外国学生的身份发出疑问:“中国古建筑魅力独特,但街上的现代建筑与其风格迥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明显的历史割裂感呢?”


学生由此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以PPT形式呈现建国之初梁思成夫妇呼吁保留北京古城未果,北京古城墙、古城楼和古牌楼被拆除的资料。这体现出师生对文化传承的觉醒和自省,难能可贵。


对此,我认为,执教者可压缩任务一的时长,或者通过预学单的形式完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探究后两个任务,将阅读导向深度的层面,将思维引领至创新的方向,实现课堂的思想扩容。比如任务二,执教者还可引导学生学习梁思成是如何通过文本表现美的。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称之为“文法”,将门、窗等建筑构件称之为“词汇”,教师可据此启发学生思考建筑同文章一样,具有选材、组材、架构等魅力,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中国建筑的审美元素,认识建筑学的“可译性”,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与建筑、词汇与建筑构件、大文章与建筑群、小品文与山亭水榭之间分别对应的相似点,从而体悟建筑的技法和美感。


语文,不仅要学习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还要学习和掌握作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和素养。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文本所说明、描述和论证的现象或论题入手,从审美客体和主体品位上获得多元立体的审美感悟,在认知碰撞和头脑风暴中实现课堂的思想扩容和思维创新。

这也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上课要用教材?教材究竟具有哪些教学价值?第一是认知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并精准理解文本所陈述或蕴涵的社会现实、科学现象等,帮助学生对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形成整体认知;第二是启迪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和发掘出具有启迪心灵、增长智慧作用的价值元素,为未来的人生探索增添能力和素养;第三是信息价值,包括信息内容的自身价值和信息处理、筛选、存储与表达的价值。

所以,所有学科的教学都要使用教材,但不可拘泥于教材,而应借助教材教会学生建构知识系统、掌握思维方法,帮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养成科学精神、掌握学习能力、享受幸福生活、适应未来社会。


教师的责任是借助、运用、整合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启迪学生的心灵智慧,促使学生创造性表达自己对科学的发现、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体悟,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扩容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END  —


来源 | 《教育家》杂志2024年7月第2期,原标题《看见思考的力量,让课堂扩容增效》

者 | 訾艳阳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好校长,亮出来!丨“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活动启动
《教育家》2024新年献词 | 时光不会辜负你的坚持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光明社教育家
《教育家》是《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周刊。传播有力量的思想,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