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第二届江苏大学生书评大赛奖项评选结果出炉,我院魏媛同学的作品《<悉达多>:追寻本我的自我毁灭,真我的崇高追求》荣获一等奖,刘可欣的作品《在成长中相遇童年》荣获二等奖。
据悉,第二届江苏大学生书评大赛共有来自57所高校申报的300个作品进入评审,共评选出获奖作品209个,其中,特等奖10个、一等奖47个、二等奖152个,获优秀书评奖同时为“读书标兵”。该项大赛自举办以来,我院已经连续2届获得大赛一等奖。
《悉达多》:追寻本我的自我毁灭,真我的崇高追求
书中围绕主人公的一生,展开了对生命、爱情、知识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度探索。于我而言,这部作品最吸睛的地方不在于它所带有的浓厚地域特色,而在于文章于虚构间浮现出现实与理想的交织,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深刻主题,很难不让人陷入沉思而无法自拔。
首先,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思考与探索,冲破了时俗,而凌驾于世人之上,展现了黑塞对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悉达多的一生,确有主角光环的加持,但也不乏命运多舛,他总是在追寻,追寻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婆罗门少年,到沙门苦行僧,再逐渐成长为对生命有着深刻理解的“渡船”智者。他的人生经历,像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去认识生命,如何去珍惜每一个当下以及每一个时期的自己。这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是作者迫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智慧。
其次,作品对于爱情的描绘,乍看稍不尽人意,而细琢却别有一番天地。生于人间,难免沉沦于世俗情欲,悉达多与其好友们也难逃经历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而这些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不是简简单单的情感交流,相反,正是对人性、情感以及道德的深刻探讨。黑塞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恰当对待这些情感终将也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当然,在知识的追求上,作品同样展现出了黑塞的深邃思考。悉达多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真理,他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超脱于世俗的束缚。而在步步坎坷的求学路上,他通过学习新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也通过知识,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种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敬畏,是作品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力量。或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抵如此罢。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能流传至今,必有其强大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使其保有价值,而对于精神追求的探讨,正是本作品最值得赞颂的一点。悉达多传奇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精神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真正的自我,他渴求脱离肉体凡胎,将灵魂嵌入苍穹,实现自我升华。他的精神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伟大和坚韧,也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纵观此作,不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赋予各个人物以其鲜明特色。而黑塞的文字,既有深邃的哲理思考,又有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又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被它所传达的生命观、爱情观、知识观和精神追求观所深深打动。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在成长中相遇童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成长总会伴随着送别那个过去的我们。童年里总是没有灰色,没有社会约束,有的是孩童的善良。如同英子眼中,那个“惠安馆传奇”中的疯女人秀贞,她只是一个心中懂爱的女人,那个人人厌恶的小偷,也只是一个为了供弟弟上学而被迫行窃的好人。
读着英子的童年,就如同读着我那个灰石砖巷子里的童年,那里的石缝里总会长出一丛丛极具生命力的青苔,里面有着因事故而失去双手的邻居老爷爷,他总会对我露出最和蔼的笑容,那里有着拿着各家的乌龟比赛的黑黝黝皮肤的小孩。
童年总是那样美好,可我们回避不了成长,成长也不会受我们控制。我们逐渐习惯那些无奈的叹息:是小时候想考清华北大的不自量力,长大后却在电脑中一遍遍纠结翻看着不同的普通本科大学;是小时候对钱没有丁点概念的无忧无虑,长大后却对几块几毛的东西也斤斤计较的无奈。我们会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焦虑,会心事重重,会担忧未来,也会开始明白原来小时候一直期盼的长大,也掺杂着那么多苦涩和心酸。
如此看来,我们终将送别童年,成长也无法躲避。那童年对长大后的我们是否没有价值,痛苦的成长对童年又是否太过于残忍?与我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总把童年想的过于脆弱,可是,童年本身并不脆弱,它蕴含着巨大能量,是任何人生任何时期都无法替代的。在童年里留下的快乐、幸福与爱,一定会在未来凝聚为我们内心强大的内核。在我童年里,那位失去双手的老人,正因我儿时天真,不带怜悯与害怕的与他交流,让长大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我,那么真切感受到真正的积极乐观。所以,正因体会过,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在面临各种事情时,让我们总不禁怀念童年时,也在童年那里汲取力量,不断向前。
成长会有苦涩与心酸,我们跌跌撞撞,遍体鳞伤,但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无奈与苦痛时,才让我们足够坚强,足够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名为“童年”的 独一无二的,不被污染的珍珠。童年与成长并不排斥,它们紧紧包裹,紧紧相拥。我们送别了童年,却并没有告别童年,成长中,我们仍与童年相遇。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那年的英子长大了,如今的我们也长大了,但英子在未来成长中一定常常记起那个为她留书的店员,我也会记起那个坐在木椅上为我讲故事的老爷爷。我们成长时一定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是啊,花儿落了,可逝去的那些花啊,会滋养着成长的花,我们都不再是小孩子了,但在我们成长时,终能与童年相撞,在成长中真正感受到童年的温暖。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排版:陈雨轩
审稿:朱新萍
责编:唐思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