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脑病科:神奇苇管灸,古法祛顽疾

健康   2025-01-25 21:10   山东  

          ↑↑↑

点击这里


关注我们



  苇管器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插入耳孔内施灸,热之药性,传导入耳,从而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的治疗作用。苇管灸主要治疗头面部疾患,如面瘫、耳鸣、耳聋、中风、头痛、眩晕等病证,是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之一。



  耳与人体脏腑和诸多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有云:“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

  苇管器灸最早出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卒中风㖞斜,以苇管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在同书卷六治疗耳病中也用此类灸法。即:“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二灸筒上七壮”。此后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中“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喁灸左、左喁灸右”,用以治疗中风瘫痪、口歪。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在此灸器灸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艾绒放在苇管器的半个鸭嘴上点燃并固定施灸,有了更广泛的适应症与操作方法,形成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苇管器灸法。


  此法以苇管灸器插入耳道,使艾灸的温热感传到耳中及耳周,加之配合针刺相关穴位,可激发经气、振奋阳气、疏通经络、驱散风寒,尤其适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头面部疾患。


  苇管器灸法主要适用于面瘫、耳鸣耳聋、耳痛、三叉神经痛、紧张性头痛、枕神经痛、落枕、颈椎病等头面颈部病症。


  苇管器灸与温和灸类似,正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此疗法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对于小儿、孕妇、体弱和虚寒者,有严重内脏病患者及怕针者更为适宜。




医生简介

付文倩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山东省脑小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淄博市老年医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擅长脑梗死、脑出血、头晕、头痛、周围神经病等各种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风、头痛、眩晕、颤证、口癖等以及各种疼痛等中医治疗。在国家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著作编写两部。

(供稿:脑病科)


本公众号发布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淄博市优抚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