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这里
关注我们
“春捂秋冻”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什么?
元代著名养生学家、医药学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而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有“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的说法。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要顺应天时的变化,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
《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初生之阳如同刚萌芽的幼苗,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去寒就温,所以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现代医学解释“春捂秋冻”的合理性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春季气候冷热多变,经常一天之内气温起伏很大,而人的机体在经过一个寒冬之后,在御寒防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功能降低,抵抗力也因此有所降低。
春捂捂哪里
捂 脚
古时中医认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春捂应该注意“下厚上薄”,俗话说“寒从足生,冷从腿来”,尤其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腿部和足部的保暖。
捂 腹
人体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捂腹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称“神阙穴”,捂腹有利于鼓舞脾胃阳气。肚脐下血管丰富,受凉后容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导致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捂颈部
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
捂关节、背部
春末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背为“阳中之阳”,督脉贯穿整个背部被称为“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背部保暖同样至关重要。
专家简介
(供稿:治未病中心)
本公众号发布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