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精选 | 行书经典碑帖荟萃
文摘
2025-01-04 11:28
河北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流畅自然、富有韵律的特性深受历代书法家的喜爱。本荟萃精选了历代行书经典碑帖,旨在展示行书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行书的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篇书法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文学史上的一篇佳作。它记录了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众人饮酒赋诗,王羲之为这些诗作写下了这篇序文手稿。 《兰亭序》全文共有324个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王羲之以其精湛的行书技法,将这篇序文书写得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这篇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东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兰亭序》的书法特点是笔法细腻、结构完美、章法自然,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视为书法学习的典范,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创作于唐乾元元年(758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书法作品是颜真卿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季明而作。文中充满了对侄子的深切怀念和对家族遭遇的悲痛之情。颜真卿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将心中的悲愤之情倾注于纸上,形成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书法杰作。作品中大量的修改涂抹,更显其情感的真挚和书法的自然流畅。《祭侄文稿》不仅展现了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他在国难家仇中的忠诚与坚韧。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州寒食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这篇行书作品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于寒食节所作的两首诗。诗中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全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充分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品中,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意象。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坚韧。《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代表作品,创作于公元4世纪。这篇行书作品是王珣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因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被誉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共五行,47个字,展现了王珣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伯远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帖”,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中,王珣通过书法表达了心中的苦闷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伯远帖》历经千年,保存完好,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该帖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内容为杨凝式昼寝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作品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形成宽疏、散朗的布白,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该作品鉴藏印章极为繁多,包括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项元汴等人的印章。目前,《韭花帖》有三个藏本,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罗振玉藏本为真迹。《蒙诏帖》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创作的行书作品,创作于长庆元年(821年)。这篇作品是柳公权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内容表达了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但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希望友人能够理解。全篇书法雄健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柳公权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品中,柳公权通过书法表达了心中的感慨和无奈。《蒙诏帖》历经千年,保存完好,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该作品被认为是柳公权行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张翰思鲈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行书作品,也是其行书代表作之一。这篇作品是欧阳询为晋代文学家张翰写的小传,内容讲述了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和菰菜,最终辞官归隐的故事。全篇共11行,98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作品中,欧阳询通过书法表达了对张翰才华和个性的赞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张翰思鲈帖》历经千年,保存完好,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该作品被认为是欧阳询行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佑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作品是米芾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内容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蜀素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展现了米芾书法的精髓。其笔法变化丰富,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章法上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墨色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使得整篇作品既和谐统一又富有节奏感。米芾在《蜀素帖》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使得字形变化多端,气韵生动。结体宽博舒展,欹正相生,通过点画之间的连带、呼应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章法上,米芾注重整体布局和行气贯通,通过字距、行距的调整,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蜀素帖》不仅展示了米芾高超的书法技艺,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该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的七言诗作并行书作品,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29行,共153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夜宿松风阁,听松涛有感而作。诗帖笔力劲峭,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展现了黄庭坚晚年书法的独特风貌。诗中描绘了松风阁的景色和夜宿山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土母帖》是北宋书法家李建中的行书代表作,位列天下十大行书第十。该帖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共10行,104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结构严谨,笔画遒媚,丰腴而不失风骨,起笔、收笔处见楷法笔意,展现出唐代遗风。此帖是李建中写给友人的书信,内容提及送土母及宅地基等事宜,笔致丰腴敦厚,风格清新洒脱,被视为李建中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能体现其书法功力的作品。怀仁《集字圣教序》是唐代书法家怀仁集王羲之书法而成的碑刻作品,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七佛圣教序》。此碑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现藏于西安碑林。碑文内容包含唐太宗的序、太子李治的记等,共30行,每行83至88字不等。怀仁历时25年集募而成,碑字选自王羲之各帖,充分展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是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集字圣教序》刘铁云版相较于墨皇版更为清晰,因此通常被认为更好。以下是两个版本的具体比较: 1.清晰度:刘铁云版因其石印的清晰度而备受推崇。在书法临摹和学习过程中,清晰的版本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原帖的笔画、结构和气韵,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书法精髓。相比之下,墨皇版虽然也是《集字圣教序》的一个重要版本,但在清晰度方面可能稍逊于刘铁云版。 2.版本特色:除了清晰度之外,两个版本在装帧、尺寸、色彩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明晋府藏本在装帧上采用了特殊的宋锦图案和经折装形式,展现了独特的时代风貌和装潢艺术。然而,这些特色并不影响刘铁云版在清晰度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虽然《集字圣教序》存在多个版本,且各版本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刘铁云版因其清晰的石印效果而更受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的青睐。当然,选择哪个版本还需根据个人喜好和学习需求来决定。赵孟頫书法《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于1301年创作的行书作品。此帖是赵孟頫应人之约而书,共书八十一行,其中《赤壁赋》四十六行、《后赤壁赋》三十二行,署款三行。根据署款中的"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来看,书后时间应是元世祖大德五年,即公元1301年。此帖是赵孟頫四十八岁所书。前后二赋虽为同时所书,但风格稍异。前赋用笔提按起伏跳动较大,笔道刚劲而略显生涩。后赋用笔温润洒脱,气定神闲,笔道沉实而稍感圆熟。通观全帖,笔力遒劲,挥洒自如。快捷处牵丝映带可陆断犀象,舒缓处雍容端庄若雅士临风。通篇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堪称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
邱天弄墨
专注于书法领域分享,除了书法,其他免谈……